玄宗晚年的曆史總是為人津津樂道,焦點話題除了豐腴撩人卻下場凄慘的楊貴妃,便是曆時近八年對唐朝走向有着決定性影響的安史之亂。
杜牧的一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将荔枝這種普通的水果推向了曆史舞台的中央,借由它喻古諷今,揭示了當時唐朝皇權貴族們的奢靡生活。

唐末的李肇寫有一本《唐國史補》,記載說:“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說楊貴妃是在蜀地(今四川)出生,喜歡吃荔枝,特别喜歡吃南海的荔枝,因為南海的荔枝比蜀地的好吃,所以她選擇了嶺南(南海)的荔枝,故皇帝每年安排嶺南進貢荔枝,由此“長安荔枝嶺南來”。

杜甫寫過一首詩《病橘》:
“群橘少生意,雖多亦奚為。惜哉結實小,酸澀如棠梨。
剖之盡蠹蟲,采掇爽其宜。紛然不适口,豈隻存其皮。
蕭蕭半死葉,未忍别故枝。玄冬霜雪積,況乃回風吹。
嘗聞蓬萊殿,羅列潇湘姿。此物歲不稔,玉食失光輝。
寇盜尚憑陵,當君減膳時。汝病是天意,吾谂罪有司。
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支。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
後四句中的“南海使”,實際上就是電影《長安的荔枝》裡的李善德所擔任的“荔枝使”類似的職能,為了送貴妃想吃的荔枝,“百馬”死在“長安荔枝嶺南來”的山道上。
電影裡,包括李善德在内的所有人,都為了這幾顆荔枝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百姓流離生所,民不聊生,乃至失去生命,而楊貴妃最終連一口都沒吃。李隆基知道麼,他如果肯費心思想一下,當然想得到,但他已昏庸年邁,怕早就不會去想這回事了,朝政交由楊國忠代管早已是不争的事實。
說這荔枝是沾了人血的饅頭,一點也不誇張。

滴血的荔枝,将無辜而又罪大惡極的話題人物楊貴妃、奸邪之輩楊國忠與安史之亂無縫串接,是崩塌前的大唐末世的真實寫照。
電影中的幾幕細節刻畫得非常好。
其一,魚朝恩派畫工畫了一條巨大的魚,楊國忠看後說了句“這魚大得有點礙眼了”,意在表達對宦官魚朝恩當政的不滿。楊國忠走後魚朝恩對旁邊的人說“我看這荔枝就别到長安了”,暗示宦官與宰相的權力争鬥,而這輕飄飄的一句話也讓李善德等人先前的奮鬥全部化為烏有。

其二,蘇源和他弟弟蘇諒,名字連在一起就是原諒,暗示最後蘇諒原諒了李善德,有情義的商人遠比無下限的權貴官員靠譜多了。

其三,古代官場VS現代職場。摸魚、畫大餅、踢皮球等明示,諷刺現代職場的通病,揭示牛馬打工人的不易。
其四,最後李善德與楊國忠對峙,一個鏡頭拍到了楊國忠站在佛像的右眼中,這與他右相的身份契合。而大佛的眼裡本應充滿慈悲,他的眼神裡卻充滿了血腥與殺戮。“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此刻正是這句話的具象化。


其五,肥頭大耳的大和尚,一臉憤青卻無可奈何的小和尚,佛門本應清靜之地,卻成了民間借貸之所,成了權貴的耳目之地,世間可還有清淨之地?荒誕而令人痛心。

其六,李善德騎馬飛馳入宮背上灑落一地的血紅木棉花,畫面色彩感對比強烈,尤其是血紅的木棉花與李善德一頭粗糙的白發形成鮮明的對照,猶如潑灑了一地小人物的鮮血。

這個故事揭示了一個亘古不變的道理,職場小牛馬妄想通過找到真理去跟全世界對抗,請放棄。遇到不公的世道,請先明哲保身,不能硬碰硬,活到最後曲線救國,或許這個世界還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