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皇后》这部片子的宣传让我们认识了臧健和这位商界传奇女性,凭着一手包水饺的好手艺,在远离家乡山东的香港创建了湾仔码头这个水饺品牌,把饺子的味道传遍世界各地。

...

有一个重要的点,不知你有没注意到,这部片子的导演是香港人,刘伟强导演。

所以,这注定不是一部内陆导演拍励志题材的传统模式片:与天斗与地斗,遇到困难不服输,跌倒八百回再爬起来,然后步步为营,将商业版图一点点做大,最后或笑看江湖或带着遗憾离去。

这部《水饺皇后》更加突出的是一个“情”字,我认为影片中提到的情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香港人对内陆人的托举之情义。影片中出现如此多的香港老戏骨,可见刘伟强导演超好的人缘,但他请这么多香港老演员为臧健和做配,可绝不只是因为人缘好,让大家来露个脸而已,我想刘伟强导演还是有自己的“私心”在的,这个“私心”指的是借此回忆老香港的风土人情,一街一店,每一块老招牌,每一盏霓虹灯,一桌一椅,老出租屋的七十二房客格局,沪人南迁至港……都是满满的老港味儿。

无论是惠英红饰演的房东红姐,袁富华饰演的糖水伯,吴志雄饰演的黑帮老大,还是江美仪饰演的珍姐,姜大卫饰演的小店主,薛凯琪饰演的露丝……这一众老港星都瞬间将观众带回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灯红酒绿的老香港,他们是富有正义的港人代表,他们对臧健和无私的帮助,是这位女企业家生存和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

而大陆人偷渡、香港市中心留置政策以及后来的香港回归这一系列史实的呈现,展现了内地人向往香港、扎根香港以及大陆香港同胞共融的一个真实历史过程,黑白老片段的加入让港人角度的回忆杀一波接一波席卷而来,触动人心。

第二种情,是强烈的情绪感。全片将臧健和是旧式婚姻的受害者、一个女人拉扯两个孩子长大的艰难这一剧情重复强调,导致马丽全片都处于情绪“极度饱满”状态,全程不是在掉眼泪就是在掉眼泪的路上,尤其在片末母亲去世的时候撕心裂肺哭到高潮,赚足了眼泪。其实,商界女强人的创业肯定都是艰难起步的,她的艰难不止在于女性身份,甚至是被迫害的女性身份,更重要的还是商场的残酷。而她们之所以成功,除了必须具备的勤劳善良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常人不具备的韧劲儿以及对于商场的敏感、果决和智慧。干事业,一定有眼泪,但不应只有眼泪,还应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

...

可惜,马丽演出了女性带着孩子生存的不易,尽孝道的不易,做母亲和女儿身份的不易,却没能演出女企业家刚强果敢智慧的一面,而更像是无数的好心人帮扶了她,市场刚刚好的空白成就了她,女性的性别加分太多了,小情湮没了大情,有失偏颇。

...

三个情分析清楚后,我们不难发现,导演更偏重的一定是第一个情,即香港风物和香港人的大义。无怪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便是香港导演眼中饺子的故事。

这部影片对于香港老市井的描写部分是很精彩的,也很好地讲述了臧健和从零到一起步的艰难过程,值得欣赏,但也有不足之处。

最为明显的是房客金先生和太太的故事,一个拿着老婆的辛苦钱嗜赌成性的上海渣男,一个被丈夫家暴却不敢反抗最终甚至用自杀来“成全”丈夫和孩子的傻女人,王祖蓝的演技实在很不上台面,而这个穿插进去的故事本身也不知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对比反衬臧健和的坚强?

...

而在最初臧健和刚到香港拒绝去泰国的时候,她为何没有选择带着孩子回山东呢?家人一定能理解她的选择,那时她也还没有任何创业的想法与念头,她真的喜欢陌生的香港想留在香港吗?回山东,有家人帮忙照顾孩子,自己再创业或者工作养活孩子,都一定是更好的选择。这里的故事不连贯,感觉很怪异。

...

马丽很努力,但不知是否因为她是喜剧演员,在本片中仍保有一贯的东北大姨的气质,有时看着看着容易跳戏,觉得下一秒也许就会抖个包袱出来。马丽呀,以后接这种悲苦富贵大女主的角色还是要悠着点儿。

你自赏花,他便看叶。这个电影不完美,但值得一看,不同角度欣赏都有别样的味道,就当吃顿饺子,致敬臧健和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