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没想到港片惊喜连连啊!

邱礼涛终于回归了他该有的状态,该疯癫时疯癫,该表达时清晰而强力。

(去年的《扫毒3》虽硬伤满满但好看程度打满且有隐喻表达,到《暗杀风暴》我已经满头问号生理不适了,乱糟糟全面开花的叙事逼得我不得不以“难看”二字概括,邱导作品的产出速度之快 & 水准波动之大,是港影界两大谜团,令人揪心)

回到《谈判专家》,首先是港片(和邱礼涛)招牌的癫狂刺激,没丢,在水准上,甚至有新意。几场追车戏的调度娴熟极了,多角度大走位酣畅淋漓,窄巷内救护车一辆加速倒退vs五辆逼进,节奏紧凑机位又切得刁钻,视觉新奇度拉满;结尾夜间追车戏,开着车往天桥上怼往隔离带上飞......这已经不是追车了,而是用车拟人,在街头肆意跑酷!

最最重要的是,除了视觉“好看”,本片的剧作极为缜密。剧本的支撑起到了极大作用。

“谈判专家 vs 匪徒”的身份对调,不但随时间发展在主角刘青云身上多次发生,甚至在吴镇宇、罗sir苗侨伟身上也以不同形式乍现,其中逼良为娼、正义与邪恶本就界限模糊、只是处境逼迫使然的意味,呼之欲出——

从穿西服挂工牌循循善诱的谈判专家,切换到被无数狙击手瞄准直面谈判专家套路的劫匪;

从被点名请来、想好好守规则、也想系统守规则讲程序的谈判专家,到不被尊重多次于是直接冲破规则肉身上楼救人质;

从阻止劫匪同伙开车接应,到丝滑而漫不经心地把车停在劫匪出逃口,一路飞驰;

从自甘为整个系统的润滑运转出力的一颗螺丝钉(后置而被动),到主动逃离体制上溯源头,以虽微薄、虽渺小、却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力量,去帮助到被整个系统里不可避免会生成出的(且被抛弃的)受害者;

从拿枪指匪的高级督察罗sir,到拿枪指伙计,再到拿枪指自己。

邱礼涛影片中一贯传递的“天地不仁,那就以暴制暴”、“程序有问题,那就践踏程序”朴素正义观,在这警匪与共的舞台,得到了360度的充分应用。

因此,《谈判专家》剧作上的好看和紧凑,归根结底来自于剧本的“戏剧性”堆叠。是由于在同一个人身上,情境的极速演进导致立场切换,使得单线叙事随情节推进产生了“复利”,因而戏剧张力拉满。

而剧作技巧之余,细究爆裂硬核的行动背后,其实是一套理想到近乎纯粹,沾不得一点官僚和世俗的价值观。这又为影片平添几多人文关怀。

人文色彩,除了主线,其实也来自配角和周围环境的烘托。

刘德华的表演,可能是他生涯最佳(我认为)。他不再是刘德华,而是角色陈大伟。他听电话时唯诺而顺从,他问警官买外卖还担心四十块不够要先欠着,完全就是一个被境况逼到无路可走但本性善良老师的可怜人罢了。

同时,整个事件发生的舞台,也设置精良。

媒体的旁白作用和对嫌犯心理的推波助澜,将聚焦的警匪事件置于更大的舆论场和社会场。

此外,在警察群体内部,同僚间几十年的熟人关系,又形成了一个内部的“小社会”——在白纸黑字共识的警队规矩水面之下,既会有为一己私欲而去逾越规矩的人,也有因少时相识的信任,顶住规矩压力去保护手足的人。

很喜欢粤语里,香港警察对同事的称呼,一是“伙计”,一是“手足”,这似同胞、似亲人、血浓于水的关系之中,是战友的集体荣誉感和生死与共的共同体,也是利益与情感的撕扯、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纠缠难分。狙击手枪口是否要抬高一寸,这一刻他内心的斗争,又是一处戏剧性的高光。

看完我都有点缺氧呼吸急促了。很满的影片,从大节奏上,周边环境细节上,方方面面都很夯实。

一本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