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贾科长电影上映了,虽然是纪录片,而且以前也没看过贾导的作品,但是久闻贾导大名,上映第二天就去影院打了卡。令我震惊的是,本以为会包场的我发现影厅竟还有6名陌生人,7个素昧平生的人静静坐在黑暗中,静静聆听着大作家们讲述自己的往事,中国文学近80多年的沉浮随着画面中的海浪蔓延开来,真是说不出的浪漫。
其实看其他观众的反应,这部纪录片还是没有令他们十分满意,好多讯息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对我这个文学小白来说,却是十分陌生于这些往事,从扎根于贾家庄的马烽,到走进乡下的贾平凹,到出身于小城海盐的余华,再到回到老家创作的梁鸿,按时间顺序,从文学角度叙说了一段历史,这是我从未感受过的。以前只是在课本上度过这些名字,这次终于在屏幕上一睹真容,厚重沉稳的贾平凹,金句频出的老顽童余华真是让我印象深刻。通过影像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艰辛,一代一代作家辛勤地耕耘和探索,还有文字深处凝结着的对故乡的情感。依稀记得贾平凹对女儿可以写诗,但首先做好人,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生活不要过分诗化,可见老一辈对作品扎根生活的执著。他们依恋这片土地,经历艰苦岁月的他们用文字来表达对人的思考与感悟,留下了精神财富。说来惭愧,我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太少了。好吧,其实对文学的理解也太少了。有时间还是该多输入些东西。
其实作为纪录片,手法,技巧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内容,能发挥影像的记录特性,成为时代的印记,就是成功的。这个片子捕捉到好多当代普通民众的一点一滴,推大排档小车的大叔,公园里唱戏(对,此篇对京剧也有提及,关于他的消亡,只能说是时代的变迁吧)的大妈,写实的那种震撼人心我今天算是真正体会到了。
出生于这个地方,也就相当于一半死在这个地方,故乡,土地,那份归属感,深深刻在脑海,推动你向前游啊游,一直到海水变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