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3
此前没有听说过这部“神片”,看下来没有那么神。虽然完成度很高、很完善,但震撼度还不足以让我打五星。
整体观感
或许是有幕间休息的缘故,四个小时毫不觉得枯燥冗长-相比《流浪艺人》等。观影体验和同样靠表演和台词支撑的独角戏《初步举证》类似,一步步带入剧中,渐入佳境。
开场广告宣传了十分钟。
p1中规中矩、相对平淡,前期眯了一会。
p2进入高潮铺垫阶段,代入感更强。
p3彻底高潮,感染力十足。
多角度简评:
这种戏剧一方面靠时长和内容的时间跨度取胜,另一方面则是剧场特有的沉浸感、在场感、共时性。
然而利用电影的摄像技术-多机位切换和不同景别的搭配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布列松所批评的“被拍摄下的戏剧”,是否是隔靴挠痒?
由于这种形式不可避免会产生多层隔阂:观众-屏幕,摄像机-舞台,演员和舞台-生活,绕了一圈才回到生活经验。从布景、台词描述、表演,一切都是对生活“虚假”的模仿,而非对生活体验的直接再现,因此都需要由观众的经验和想象脑补,而这一切发生的前提则基于观众对故事的热情与信任。
但无论如何,我再次惊讶于一个如此小的舞台上,由有限的道具、演员和台词,能够折射出的却接近于无限,那个转动的舞台宛如阿莱夫,包含着整个世界、整个历史。这种简洁和丰富性难道不和布列松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
由衷地佩服台上每个演员的自信从容和表演功底,要从各种人物之间、戏里戏外的身份切换,而且只有一遍过的机会,每时每刻都要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背景音乐和布景均比较出彩,算是锦上添花的加持。
叙事典型,结构完整,有详有略,节奏疏密、急缓得当,死亡和梦境是静与动的端,都是点睛的戏剧性时刻。
本剧可以看作史诗和宏大叙事的典型,结构化和象征/典型化固然使得形而上的主题得以深化,但也必然导致生活细节的真实性无法呈现,这也是文学和戏剧天生所不足于电影的。
关于内容:
本剧的文学性固然值得肯定,但历史和思想性更为重要。
戏剧首先是对美国梦的体现:我们先从今天的视角切入到这段历史的起点,一步步沿着谱系走向今天,再在终结的时刻回溯最初,结尾点题-“美国梦”。
一场幻梦-从白手起家、满心憧憬到步步高升、家财万贯,到一夜跌落绝境和洪水,亦或是迷失在金钱的海洋。我联想到的相似主题作品除了广为人知的《公民凯恩》,还有我儿时阅读过印象最深的一本漫画《史高治的光辉岁月》,其中包含着欲望、梦想、自我……
而个人史又拼凑为家族史,家族史诗和代际谱系由此得以展现。超现实的梦境轮回复现,让人想到《百年孤独》,或许还有同样是超长片的《灿烂人生》。“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命运交响曲般的三段式经典结构,实际上更是三代人的交替和循环。
而家族史又影射着美国史、经济史和近代史,就像那旋转戏台,同一个世界在各个时代下所呈现的沧桑变迁。
一些小感悟:经济天生具有的政治属性;“不是运气而是策略-control ”,九分靠算,一分靠赌。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0,8.2,8.4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6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8.5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8.1
选角/表演 8.3
25.7.26小西天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观感和简评-吐槽向
C+6.9看前看评论就知道本片绝非我喜欢的那类,还是没抵住高分的诱惑,有些后悔。总体上浮夸虚华,形式大于甚至盖过内容。当然对本片的看法在期间不断变化,就像本片的质感不断变化和颠覆一样。先说前期观感。开始以为是神话史诗题材,随即意识到 ...
观感和简评
A-8.4西川美和最新的一部,四部作品中看下来最好的,各方面都很完善的作品,感人至深,唯独缺乏一点独到的创新。视听和剧本都趋于纯熟,表演也很精湛。剧作的痕迹虽然略重、戏剧化意图较直白,但典型、值得参考。情节一波三折,现实中人的欲望不 ...
观感和简评
B+8.1/8.2第一部洪常秀,新片,中间小困但观感良好。八个松散的章节,自然的取景、平实的对话,随意灵动,视听素朴,故事缓和,有种侯麦的质感。对话中流露着人物的自然性情,又串联起散文般的叙事节奏。人物都自洽鲜活立体,而电影只是捕捉 ...
观感与简评
A8.6阿彼察邦最后一部长片,也是目前最爱的一部阿彼察邦。直到最后一部阿彼察邦,才第一次见到真正意义上大量使用特效。观影体验就像三位主人公那样,不知缘何来到一处洞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不断向纵深和细微处发现。内心被一股力量源源不断 ...
观感和简评
A8.4-8.5四个月前最初看的第一部侯孝贤,看了一半没看完。这次依旧看了一半中途睡了,接着看依旧起劲。五部侯孝贤看下来好感持续上涨。本片感觉最不像侯孝贤风格的(此前看的都是他前期作品),但在我看来,本片之于侯孝贤就像《春光乍泄》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