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预警
本文部分整理自铥铥科幻电波Vol.171
2000年是个神奇的年份。
那个最好的时代诞生了3部幻想里程碑:《哈利·波特》《指环王》《22世纪杀人网络》。
也就是《黑客帝国》。
在铥铥科幻电波Vol.59&61,我们曾说,《黑客帝国》是一次“阿宅的完全胜利”。
当年,沃卓斯基姐妹用极度中二的意象、高度前瞻的思考和绝对先锋的视听语言,完美融合商业性与私人性、大众文化与亚文化、先锋与通俗,制造了一场掀翻所有人想象的赛博暴雨。
20年后,《黑客帝国4》迎来了史上最汹涌的差评。观众认为它“差到可以载入邪典历史”“一次成功的怀旧,没有新东西”“是对当今以IP为主导商业片风潮的一个巨大中指”。
某种程度上,它面临着类似《指环王》重映(或整个赛博朋克类型)的困境:
审美和技术巨变,当初的命题褪去神话色彩,显得不合时宜,设定也难以继续,故事还要怎么讲下去?
《黑客帝国4》真的拍砸了吗?我们有一些不同看法。
01沃卓斯基没有放弃
整个2021年,如果要评选年度最赤诚创作者,一个是庵野秀明,另一个就是沃卓斯基姐妹。
痞子用滚烫真心道出再见,而沃卓斯基姐妹拍着良心讲述了某种相信:
相信这糟糕的世界上,还有东西值得坚持。
它不像《不要抬头》般吞下红药丸,对现实竖起中指彻底躺平,也不像《头号玩家》般给你蓝药丸,为阿宅构建一座大型童年回忆游乐园。
我们在《黑客4》中收获的感动,是创作者的自觉和底线:沃卓斯基没有放弃。
《黑客帝国》老三部曲如此完整、先锋而迷人,因为导演已经将自己对哲学、信息技术、御宅文化等一切中二元素的热爱推到了极致。
她们认为“叙事”的意义,就是创作者向全世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把后续交给观众。“这些透过我(们)说出来的故事,已经不属于我(们)。”
沃卓斯基不想制作续集,制片方不同意,只好在电影里喊话——
抱着什么样的期待和理解进入这部电影很关键。
乍一看,《黑客4》仿佛“Matirx主题乐园粉丝深度游”,情怀糊脸,想要的新东西却没有,预期的落空让很多人失望,创作者在片中表现出的愤怒和不甘,也让观众感到冒犯。
但《黑客4》没有止步于愤怒。
面对糟糕的环境,它咒骂了所有人,但又小心翼翼地守护了某种东西。
这部糟糕时代的英雄电影,用创作者最后一丝坚持问了一个问题:
你还相信吗?相信爱与英雄梦想吗?
02爱与英雄梦想,你是否相信?“我们创作里最关键的元素,就是自我定位与转变,而在其下支撑所有创意的基础元素,就是爱。”——莉莉·沃卓斯基
萦绕《黑客帝国》系列的两大关键词,是“爱”与“中二”。理解本片的关键,就是厘清这两个关键词如何与前作互文。
1、爱,支撑自我定位&转变的基础元素
《黑客4》诞生于拉娜·沃卓斯基某天半夜醒来、思念去世父母的巨大悲痛。
“我的大脑开始构思一个能够抚慰人心的故事。在这之后的一个晚上,两个已经死去的角色——尼奥和崔妮蒂,在我的睡梦中重生了。”
“爱”是《黑客帝国》始终如一的主题。虽然整个系列爱情戏不多,Neo和Trinity看似并无太多火花,对“爱”的执着探讨却一直潜伏在水面之下。尼奥和崔妮蒂的爱情在老三部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事件发展,改变最后后的结局。
而《黑客4》再次表达了一种相信:
相信“爱”可以穿越时间、生死、自我怀疑和糟糕的世界,穿越制片方对创作者的逼迫,成为无法磨灭的存在。
为此,导演在设定、叙事、结构、视听语言等层面使用了各种方法,这里举出三种——
第一,“握手”意象。
Matrix的架构师(本作中的蓝眼镜心理咨询师)洗脑尼奥的说辞是:用指尖触碰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结果,崔妮蒂和尼奥正是通过握手才激活了对世界真实性的怀疑。
影片每次重点呈现他们联系,不是用“亲吻”或“拥抱”,而是用《创造亚当》般指涉人神相连的“触碰手指”。
第二,前作中两个AI相爱诞生的后代——黄衣小女孩萨蒂,长大了。
机器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人性、诞生的具有灵魂的爱之结晶,可以稳固地存在,并左右故事走向。在第四部里,萨蒂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关键时刻帮尼奥救出了崔妮蒂。
第三,身份对调。
《黑客帝国》三部曲是一个古典的英雄成长故事:男孩受到感召,踏上了拯救世界的道路,并经历了自我的重生。在这种传统的男性英雄叙事里,崔妮蒂打破了某种常规。
她以冷峻的中性气质展现了性别的流动性,在尼奥怀疑自我的时候,用一个反向的童话故事里的吻——一名女孩亲吻男孩,让他复活——告诉他,我爱你,我相信你。他们的感情没有炽热的山盟海誓,但有始终如一的坚定。
在剧作结构上,崔妮蒂的结局必然是死路一条,献祭自己的生命来唤醒英雄,完成自我成长,拯救世界。 第四部中,崔妮蒂终于觉醒了。作为一个女性英雄,脱离叙事套路,在过去男性英雄应该觉醒的时刻承担了最重要的 magic moment。
她不再拥有至美的硬朗线条,不再骑着摩托车穿着紧身衣打打杀杀;她结了婚,有一个看起来挺普通的老公,有两个缠着她的孩子,还有了一个完全不相称的新名字——蒂芙尼。
尼奥则成了胡子拉碴的落魄中年,眼睛失去光芒,因为所有人都告诉他:你疯了。你设计了一款名叫Matrix的游戏,崔妮蒂只是游戏里的幻想角色。尼奥不再相信世界、相信自己,是崔妮蒂改变了一切。
《黑客4》的第一个magic moment,就是尼奥和崔妮蒂的咖啡馆见面。他们曾经为彼此牺牲,现在又忘了对方是谁,不断否认自己,怀疑世界,却一见如故。
仅仅坐在那里便是无条件的信任,这就是“爱”的完美诠释。
这次,是崔妮蒂主动握住尼奥的手,开口说第一句话,当救世主不再拯救世界,只想拯救爱人,又是崔妮蒂带他飞翔——她不再是辅助角色,而是事件的核心。
经历了身份、事业和情感的重大变化,沃卓斯基相信“爱”永远值得被表达和赞颂。电影中几乎每个情节都像漫不经心的恶搞,唯有在表达两人感情时,你会感到导演在用力。这种magic moment构建在前三部对爱情始终的坚信之上。
至此,《黑客帝国》水面之下的冰山主体再次浮现:不管技术怎样发展,世界怎样虚幻,我们能够守护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爱”。
2、中二,完成自我定位&转变的外在表达
这里说的中二,是说整部电影英雄叙事背后的导演意图:我们就是喜欢宅文化。
《黑客帝国》,史上最成功的阿宅商业电影,沃卓斯基毫不掩饰私人趣味,完美融合了港片(中国功夫)、美漫(超人)和日漫的中二精髓。在角色、意象、元素上明显指涉西方神话哲学,像EVA一样玩宗教梗,像《攻壳》一样掉书袋,最后,把这些最古老的元素跟最新的计算机概念结合起来。
尼奥,被选中的弥赛亚,黑超+立领大衣,徒手挡子弹,可以飞檐走壁,会中国功夫......上升路径取决于“是否相信自己拥有以上开挂般的中二能力”。
重返Matrix 60年后,尼奥飞不起来了。
他猛戳镜子,只碰到一块固体;桌子上的TGA奖杯、Trinity手办,是向现实妥协的证据;他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像孩子一样委屈。
基努·里维斯那张随时跳戏到John Wick和强尼银手的脸,完美诠释了中年英雄的痛苦:
当一切神圣使命褪去光环,英雄如何自处?
多年的自我催眠、否定、无力、不甘,在“我可以”和“我不行”之间反复横跳、心力交瘁的疲惫,冲出屏幕直插心脏。这也是《黑客帝国》中闪现的福柯理论:当你怀疑世界的时候,其实是怀疑自己。而对英雄来说,怀疑自我最为致命。Matrix强制尼奥活着,但让他再也不相信自己,朋友、同事、医生......无数NPC诱导他完成自我规训,通过定义“你疯了”“我确实疯了”把他隔绝。
《黑客4》呈现的中年英雄心境真实到扎心,就像每一个大喊“我还相信光”的中老年阿宅,拼尽全力抵抗庸常。
沃卓斯基没有放弃每一个宅梗和比喻:
片头数字雨干脆变成了日文,大方承认“我们就是喜欢日漫”。
离开虚拟世界的途径升级了,不是打电话,而是通过“windows”。
沿用老三部符号体系,兔子、猫咪、水流,舰长第一次认出偶像救世主,就是在擦玻璃——第一部中尼奥/Thomas Anderson被老板训斥后隔着玻璃擦掉水流的动作。
跟前三部相比,本作的尼奥只会发射龟派气功。
他不相信自己能飞,是崔妮蒂飞起来拽住了他,傻乎乎荡在半空还互相提问:“是你在飞吗?”“好像是。”
《黑客4》的中二全方位从里到外,笨拙、愚蠢、傻到爆炸,却打破第四堵墙,让主角、创作者和观众“三位一体”(trinity)般重叠。
面对糟糕的现实,很多人会放弃,沃卓斯基仍在任性坚持。她们骗过了所有人:别信,这就是个烂片。然后才袒露真心——
记得吗,中年救世主蹲在马桶上,看到厕所墙上一句话:
It is so much simpler to bury reality than it is to dispose of dreams. 埋葬现实比摆脱梦想更容易。
沃卓斯基选择了更难的路,拒绝被磨平,浑身长满了刺,跳起来讽刺所有人。痞子说,阿宅回到现实吧,而沃卓斯基说:你为什么不再相信另一个世界,不再相信新的可能性?
20之后应该有这样的中年英雄电影,告诉我们:无论世界怎样,你都要相信。
03《黑客帝国4》的时代性
尽管导演完成了一次声嘶力竭的呐喊,我们还是难免失落:这个时代,《黑客帝国》的续作注定只能是大型行为艺术,从此跌下神坛吗?
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说,“伟大的民族在三种手稿中写下他们的自传,这就是行为之书、语言之书和艺术之书。如果不读其他两本书的话,其中任何一本都无法读懂,但三本书之中只有最后一本是值得信赖的。”意思是,艺术是时代的反映,而且几乎是最没有办法撒谎的那一种。
为什么《黑客帝国》难以复制它在1999年的成功,必须理解时代的巨变。
一是技术的变迁。
2000~2020,这20年,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信息技术爆炸期。
当年还在拨号上网,如今已经讨论元宇宙。《黑客帝国》的前传故事在03年动画版The Animatrix里交待得很清楚:最初,人类跟机器人爆发了战争。人类切断了机器人的能源——太阳,机器人就建造了矩阵,把人类圈养起来做电池。
当年,这个构想很了不起,是因为它把“人机关系”放在最极端的对立情况下,进行了一场思想实验。“20年前,我们期望互联网对人类是一场革命,对真实与虚假,对机械与肉体之间,对肉身和精神,希望它开天辟地,摧枯拉朽”。
20年后再一看,这种设定已经无法成立。我们几乎已经身处Matrix,每个人都用全部生命盯着屏幕,用观看时长和转评赞来为网络世界贡献一点点微弱的电量。
所以第四部做出了一个重大调整:人和机器不再二元对立。
尼奥醒来时感叹,折腾这么多年,还是回到了原点,船长说,不,我们没有停滞。在尼奥沉睡的几十年间,人类可以控制机械生物,和它们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同时,虚拟世界可以向现实世界投影了。
一种是“粒子型法典”,帮程序以实体形式进入现实世界,操作机械甚至参与战斗。
一种是“转基因”草莓,人类种出了草莓等自然作物,不用再吃恶心的合成食物,但草莓的基因序列却来自Matrix数据库,回应了第一部经典的“吃牛排”桥段——我知道牛排是假的,但Matrix告诉我的大脑,牛排好吃。草莓接替牛排,在第四部中继续探讨“存在的本质”、搅动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如何证明草莓的味道不是假的?尼奥真的回到现实了吗?
二是创作环境的变迁。
99年,《黑客帝国》引发的狂潮不只有观影热潮,还有全世界哲学家和哲学爱好者的疯狂讨论。当时,沃卓斯基思考世界真实性的理论武器是鲍德里亚、康德等,她们借由先哲抛出严肃思考:我们的生活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东西?
可是今天,“如何证明世界是假的”成为网络段子,关于存在的思考被网络大众娱乐文化消解,一如《黑客4》中,尼奥为了人类解放付出的一切被“廉价化”“娱乐化”,变成了一款电子游戏。每个人都可以振振有词地解读它、评价它,每个人都对造物主指手画脚:你可以这么改,下一部这么搞。如果艺术也是“创造新世界”,那么创造出来的世界到底属于谁?尼奥在游戏公司会议上感到的困惑,是他作为救世主的痛苦,也是沃卓斯基作为导演的痛苦。
《看电影》主编阿郎说,观众对《黑客帝国》对前几部的印象会变成一种期待,强加到这部电影之上。当初那种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思考和视觉语言的震撼,现在会减弱,造成期待度和可看性很低。但是它好在一点,就是仍然紧扣着网络和人类的关系,在思考:网络到底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退步。
《黑客4》没有放弃对网络的思考。
用第四部对《黑客帝国》系列进行解构,对信息技术的20年变迁给出新的回应,就是沃卓斯基姐妹的答卷。
这不是一部创造新世界的电影,而是一部让新世界中的人们思考自己存在的电影。它真正触动了我们的少年之心:你是否相信你坚持和热爱的东西是有意义的。同时,它也是一声给创作者和每个人的警钟:网络时代,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值得被留下?你是否只想看大数据投喂的猫咪视频?
Wake up。
这正是赛博朋克从诞生之初的问题,《黑客帝国》灵感源头之一、95版《攻壳机动队》里素子的最后一句话:网络如此宽广,我要到哪里去?
它不再只是一句孤高追问,而应该是每个人正在面对的,平凡的终极命题。
????
本文部分整理自铥铥科幻电波《黑客帝国》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