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总存在两个以上的说法,不同的说法都标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实。可真实永远都是一位少女,所有的理论到头来都是自鸣得意的手淫。

——余华《河边的错误》后记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先说影片的整体感受。

相比于类型片和商业片,视听略显寡淡,但富有张力,叙事上环环相扣。

将90年代那种遥远、厚重又模糊历史感,以及那种求而不得、似有还无、困兽犹斗一般的挣扎与迷惘表现得极为精确。

很有《杀人回忆》的感觉。

...

很多人看完《河边的错误》,都不愿离开电影院。

好像等的足够长,片尾的字幕就给自己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凶手到底是谁?河边的错误是什么?

原著作者余华早已给出答案:

“河边的错误是什么错误?我也不知道,就是一个谁也不知道的错误”。

...
图源影片特辑-余华采访

影片的导演魏书钧也很坦白:

“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在马哲身上能体会到”。

...
影片特辑

但相比于原著,影片确实给出了比较清晰的答案。

凶手很清晰,动机也很清晰。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

死了几个人?

很简单,4个人:幺四婆婆、诗歌老师王宏、理发师许亮、小孩。

其中。

杀害幺四婆婆、王宏、小孩的都是一个——疯子。

理发师许亮,是自杀。

虽然马哲后来心智逐渐失控,无法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但恰恰在他超现实的梦里,影片告诉了观众真相。

...

>>>>接着是第二个问题,疯子是怎么杀害他们的?

以及动机是什么?

先说幺四婆婆——她死于和疯子之间畸形的关系。

死于疯子的失手。

...

这一点需要结合原著。

在影片中,马哲在房间里发现了鞭子以及天花板上的鞭痕。

但挨打的不是疯子,而是幺四婆婆。

在梦中的主观镜头中,幺四婆婆自己趴下,自愿受鞭打,还说“可惜只能死一次”。

在原著中,幺四婆婆和疯子畸形的关系表达的更为充分。

幺四婆婆一方面把捡来的疯子当儿子看待,甚至还有让疯子吃奶的段落。

另一方面,原著还暗示了她有一定的受虐倾向。

因为“‘他打我时,与我那死去的丈夫一模一样,真狠毒呵。’那时她脸上竟洋溢着幸福的神色。”

由此可见,幺四婆婆乐在其中。

但疯子呢?疯子哪懂什么SM?在他的眼中,鞭打是种互动,每鞭打幺四婆婆一次,她都会发出愉悦的呻吟声。

她可能甚至在之前的“互动”中提到过那种痛苦到濒死的快感,所以疯子才会下手越来越重。

直到最后这一次,疯子力度过大,在河边犯了错误……

...

第二个受害者诗歌老师王宏。

有人说他是自杀,因为他带来遗书。

但他自杀为什么还要约相好铃?在她面前自杀么?

不,因为他没想自杀。

他本是想和铃做诀别,他带的是“诀别书”,而非“遗书”。

诀别书中有提到“只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但我食言了”。

影片中还有一个靠近他的主观镜头。

这都说明他并非想自杀,现场有第二个人(明显不是铃,铃在家)。

至于他和铃的关系,影片并没有明说,而是暗示。

王宏和铃可能是婚外情(铃是小三),也可能是师生恋,总之是那种,在那个年代,见不得家人见不得同事,见不得光的关系。

错就错在他选择在河边和铃诀别。

疯子没了幺四婆婆,也会找人来代偿之前的“互动”,在疯子的认知里,河边就是“互动”的地方。

疯子在河边寻找幺四婆婆,宏在河边等待情人。

那条河,见证了一场错误的相遇……

...

第三个是小孩。

路人也看了疯子的照片进行指认,这场凶杀,有目击证人,板上钉钉。

但疯子为什么要杀死小孩?

不是因为疯子要灭口(疯子是真疯,没什么复杂的心思),而是因为疯子想跟他玩。

影片开头就提到,孩子们会向疯子扔石头,而疯子一点反应都没有,“好像没有砸到他身上一样”。

所以,在疯子的认知里,拿石头砸人,和鞭打幺四婆婆一样,也是一种“互动”。

而这个孩子,很可能之前就砸过疯子。

所以孩子转过身,一脸放松和嬉戏的神情说:“原来是你啊。”

但这次,疯子又在河边犯了错。

...

影片在超现实的梦里交代了真相。

这也正是让观众迷惑的原因,明明是梦,却是真相。

观众不愿相信。

就像马哲一样,明明幺四婆婆案凶器、指纹、血溅都很一致,很明确,凶手就是疯子。

就是这么简单。

但马哲不愿相信,因为他想不明白疯子的动机,想不明白为什么。

他是一个严守原则,讲求证据的人。

真相对于他来说,需要有作案时间,作案动机,作案手法,和最终证据,缺少任何一个,真相都不是真相。

“真相”很简单,但如果你只想要上面这些表层的真相的话。

那这部影片将毫无意义。

...

余华在原著的后记中写到:

“事物总存在两个以上的说法,不同的说法都标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实”。

马哲想给自己一个说法,给自己一个真实。

他对自己内心想要的真相偏执和疯狂。

这也直接引发了理发师许亮的死。

许亮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被判流氓罪入狱8年,但“真相”是有人作伪证,他做到第7年就被放了出来。

他不是流氓,这是“真相”。

但他已经知道,他的“真相”不重要。

从他的言行举止,我们就能看出他当年对“真相”的挣扎。

他辩解过,申诉过,哭喊过,但无济于事。

最后审判出的“真相”就是他是流氓。

所以他会说“不是我干的,但这不重要嘛”。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嘻嘻哈哈,但内心却在滴血。

...

他有异装癖,在那个年代没人会接受这种东西。

所以这次他不要真相,不想自己的事情被揭穿,只想快点被定罪。

但他遇上了为“真相”执拗的马哲。

他经历过挣扎,经历过别人的审判,他只想体面的死去,所以他服安眠药自杀。

但马哲把他给救了。

所以他对马哲是复杂和矛盾的。

一方面他感恩马哲的救命之恩,只有马哲在生死关头,在领导、护士、医生都不敢负责等待家属签字的时候,敢为救命签字担责。

所以他亲自跑去给马哲送锦旗。

本应该送给医生的“救死扶伤”却送给了马哲,何其讽刺。

但另一方面,他恨马哲。

为什么马哲非要为了他自己想要的“真相”,让所有人都知道许亮最想藏的秘密?

在那个年代,一个公开的异装癖,无异于死刑。

所以他“计划好了”,戴上他喜欢的大波浪,一跃而下,正好砸在马哲的车上。

...

许亮死后,马哲也开始怀疑。

到底是真相重要,还是生命重要?

从发现幺四婆婆的SM倾向,到发现宏和钱的地下情,再到发现许亮的异装癖。

幺四婆婆的鞭子、宏的情人、许亮的大波浪,这都是在当时难以被接受的东西。

马哲越发接近自己想要的真相,揭露越多别人不愿公开的秘密,越促成了别人更多的污名和死亡……

...

>>>>所以,马哲到底得没得过三等功?

马哲曾说,自己在云南获得过三等功。

但家里找不到勋章,“这边没记录”,云南的朋友也说从没有(还说他整天醉醺醺)。

这些客观的线索都足以说明,他没有得过三等功。

为什么他就坚信自己得过三等功呢?

因为那是他想要的“真相”。

现在单位需要评先进集体,他可能也觉得自己在云南的时候,应该得三等功。

但从他打乒乓敢杀领导的高球来看,他不会拍马屁,不会圆滑。

所以很可能,在云南他确实有资格也有机会得三等功,但领导没有给他。

这成为他一个心结。

所以,困兽犹斗,成为一种常态;

求而不得,成为一种执念;

这种执念取代事实,成为一种“真相”。

...

>>>>那么,马哲是什么时候疯的?

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

...

从马哲记得自己获得过三等功那时起,他就难以分辨真假了。

倒不是他出现幻觉,而是他的记忆在被他想要的“真相”所影响。

比如刚开始,马哲老婆头发明明是直的,但到后来却成了“大波浪”。

因为“大波浪”逐渐成为他查案的重要线索。

所有大波浪,都是嫌疑人。

以至于最后,许多女人在他眼里都是大波浪,包括他老婆。

...

所以他会看到拼图是完整的,明明自己扔掉了一部分。

实际上这个段落不是真的。

...

在照相馆他发现路人照片里有疯子,以及在饭店看到疯子狂笑。

这些也不是真的。

...

所以他记得自己开了4枪。

第二天检查却发现枪里还是有7发子弹(3颗被剥落后,没有画面,但有4颗子弹被剥落的声音)。

...

...

最后他在河边杀死疯子是真的。

真的疯子是逃跑的,身上还穿着病号服。

以及最后他真的荣获三等功,也是真的。

...

最后,马哲的身份也发生了质变。

他从大队长变成了一个杀人犯。

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疯子。

...

>>>>那么最后,他的儿子是智障么?

这一点,影片的暗示已经很明显。

虽然医生说只有10%的可能。

但马哲儿子洗澡时,把玩具丢在水中衣服上的动作和疯子一模一样。

影片很残忍的告诉你,孩子,是个智障。

马哲摆脱了疯子,但没想到,他要抚养一个“疯子”。

继幺四婆婆的鞭子、宏的情人、许亮的大波浪之后,马哲也有了一个难以被社会接受的东西。

一个智障儿子。

命运,何其讽刺。

...

命运,就像马哲的车牌号一样,31415,是圆周率,无穷无尽。

它不是一个常数,和命运一样,没有准确的答案。

用余华老师的话说:

“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

但我现在要告诉你,上面解析的所谓“真相”只是一种猜测。

上面的问答其实都是逻辑陷阱。

比如。

与其问,马哲的儿子是智障么?

你更应该问——

马哲的孩子打掉了么?

最后马哲被授三等功是真的还是假的?

疯子明明没有攻击他,他却突然把疯子打死,马哲难道不应该收到法律的惩罚?反而荣获了三等功?

最后一个段落影片的光线色调都变得明快和温馨。

和之前的画面感觉格格不入,显得失真和梦幻。

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些都是马哲的想象?

现实中,马哲沉入河底,成为河边又一个错误。

他的妻子深受打击,打掉了孩子……

...

既然已经知道,云南的朋友说马哲整天醉醺醺。

那么,马哲是不是早在云南,早在认识妻子之前,就已经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

他的妻子是真的么?

疯子是真的么?

还是马哲,其实就是那个疯子?

“任何一个命题的对立面,都存在着另外一个命题。”

...

现在,你会发现“真相”忽然又变得遥远。

它就像π不断出现的下一个数字,忽大忽小,无尽且无常。

这才是影片的意义。

真相,对这个故事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

比起影片。

我更喜欢原著最后的荒诞。

原著中,马哲最后杀了疯子。

局长为了帮他脱罪,教他在医生面前答非所问。

耿直正义的马哲岂会靠装疯卖傻钻法律的空子?

但在医生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提问下。

马哲终于答非所问。

局长和妻子笑了,以为他终于可以骗过医生。

但没想到他的回答越来越离谱,直到医生说:

“让他住院吧”。

马哲是成功骗到了医生,还是真的疯了?

这,重要吗?

...

文/女神的秋裤

2023.10.22凌晨3点/青岛

微信群“电影情报局”持续呼唤你,最新电影资讯、你不知道的幕后故事、猜图游戏,畅撩电影和人森,组团看电影,一起来。

继总局、阿斯加德分局、霍格沃兹分局、妈惹法克局、哥谭市分局,阿尔法宇宙分局之后,新群“京海市分局”成立了!

请加秋裤微信moviekit拉你入群。

加群记住暗号哦“我们为什么跌倒”——《侠影之谜》

你可以错过爱你的人,但不要错过和你一样爱电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