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以往的惯例,豆瓣评分在7.0以下的电影,通常不会花时间关注。但是随着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日益多元化,豆瓣评分也有走极端的时候——像《云边有个小卖部》这种让人看了心情愉悦的电影,评分却低至5.1分;而像《涉过愤怒的海》这种让人看了失望透顶的电影,评分却高达7.2分。

所以当我看到新上映的《默杀》在豆瓣上的评分仅6.6分时,并没有选择性忽略它,仍然出于对影片主创人员的信任,走进了电影院。

好在影片并没有让我失望,节奏快、反转多,没有严重的逻辑硬伤,两岸三地的演员除了口音不怎么协调外,表演都非常给力。张钧宁塑造的母亲形象,尤其出彩,既有为母则刚、护女心切的一面,又有冷漠自私、隐忍负重的一面。王圣迪小朋友的表演也十分到位,她饰演的“哑巴”女儿外表柔弱,内心坚韧,有勇有谋,是影片中唯一能够笑到最后的人。

就剧情编排而言,影片是以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让我们跟随镜头,层层抽丝剥茧,直到发现最后的真相。并且影片在设置反转情节方面,注重细节和逻辑,不是单纯为了炫技而反转,而是做到了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甚至某些片段为了增强反转效果,还会通过镜头切换和人物对白,故意把我们带偏,误以为凶手是另外一个人。像我这种不提前了解剧情,连预告片都不看的人,在看电影时就特别投入,完全跟着节奏走,几乎每一个反转都能刺激到我的大脑皮层。

虽然影片的故事题材与校园霸凌、未成年人犯罪息息相关,谈不上新鲜,同类型影片我也看过不少,但它更强调在目睹坏人坏事时,围观者保持沉默所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和严重后果。影片通过精巧的构思、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引起大家对沉默现象的关注和反思,从而意识到打破沉默的必要性。

沉默本身是一个中性词,是一种行为处事方式。我以前挺爱唱《沉默是金》这首歌,觉得里面的歌词字字珠玑,朗朗上口。但这首歌主要是针对流言蜚语来写的,并非针对坏人坏事,比如“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任你怎说,安守我本分”,又比如“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别人,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

喜欢看警匪片的人想必对这句台词也很熟悉——“你有权保持沉默”,一般是针对犯罪嫌疑人来说的。后者依法享有沉默权,有权拒绝回答对自己不利的提问,并且司法机关在调查过程中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种沉默权不仅有助于制约政府滥用权力,减弱警方对口供的依赖,而且有助于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害。

因此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保持沉默并不是什么坏事,既能避免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又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身边的长辈、领导也经常把言多必失、谨言慎行之类的词语挂在嘴上。

但影片中的沉默显然不是针对个人修养和公民权利而言,主要还是指当事人不仅缺乏同理心、社会责任感,而且法律意识淡薄,以致于能毫无任何心理负担地纵容身边的坏人坏事。

并且我们对这种沉默应该不陌生,即便没在电影里看过,也在新闻报道里听过,甚至自己没准儿就是沉默的帮凶或者受害者。忧国忧民的鲁迅先生对这种沉默更是深恶痛绝,早就警告过世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只可惜这句醒世名言没有印在电影的宣传海报上。

正因为电影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所以其真实性并不在于照搬各种琐碎的生活细节,而在于能够审视生活,捕捉到生活的本质,从而能够激发观众思考和产生共鸣。

就这个层面而言,影片的视听语言在触动人心方面相当成功,涉及的多元化社会议题既典型,又有代表性,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观赏完电影,我又想起了英国诗人约翰·堂恩那首著名的诗:“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一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那本土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