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部《你好,李焕英》横空出世,打破了女性导演的票房纪录,这一纪录现在又被《芭比》打破。如今,这两部女性电影的成功之道竟可以在同一部影片中看到——《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以下简称《我和鬼》)。
这三部电影无疑是不同地区商业成功的典范,它们的底层创作观是商业逻辑。其中,《你好,李焕英》更偏向私人化的情感表达,而后两者则是在架空的文本上进行对社会议题的侧写。不过,相较《芭比》以更前卫的方式呼喊女性“觉醒”,《我和鬼》要温和得多。尽管片中也出现了一些直陈的观念输出,但是放在整个相对保守的剧作框架之下力量微乎其微。
《我和鬼》的核心叙事是警察帮鬼完成“遗愿清单”、鬼帮警察破案、最终二人互相救赎,国内观众往往最招架不住公路片式的人物羁绊,撕掉性向标签无异于撕掉种族或阶级标签,同时还要兼顾父子和解、职场关系等话题,可谓一种东亚式政治正确。尽管影片聪明地调和了这一切矛盾,但难掩平权以后仍要寻求认同的现状。个体的解脱是这种语境下的唯一答案。
电影能够化悲为喜、讨人喜欢主要归功于演员的魅力,许光汉和林柏宏把对“直”和“弯”的刻板印象演绎得惟妙惟肖而又不失可爱,表面上张力十足的化学反应掩盖了对现实议题的揶揄。在视觉表达上,冥婚一段也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部接地气的商业制作,《我和鬼》是当之无愧的成功之作,至少在当下看来,它为一部分人提供了幻想的余地。
短评扩充
...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每一次重看都重新相信电影的力量
时隔七年,大银幕重温最爱的电影《爱乐之城》。七年前,和平影城的情侣厅,我和一个关系不错的男生尴尬地坐在一堆情侣中间,当音乐响起,我屏息凝神地注视着银幕,逐渐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喜欢它的每一个镜头,直至今日。那时候,每当有感兴趣的新电 ...
伊森·亨特的哀歌
时间回到90年代的那个夜晚,年轻的伊森·亨特在薄雾弥漫的街头巷尾穿梭,目睹自己的队友接连遇害,被迫走上逃亡之路,那是一个支离破碎,但瞬间重整旗鼓的形象;二十多年过后,当他再度面对不可避免的失去,我们才真正意识到特工的脆弱。某种程度上 ...
something bigger
查泽雷的电影存在一种连续性,这点显而易见。但《巴比伦》同他以往的电影有一点显著不同,那便是叙事视角的扩张,而他一如既往的人物刻画方式使得整部电影抻得很长。对比罗伯特·奥特曼等人的电影便可发觉查泽雷在群像处理方面的稚嫩之处。当然这并不 ...
一具光鲜亮丽的尸体
由《神枪手之死》进入好莱坞的新西兰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的新作从威尼斯首映开始就褒贬不一,上线流媒体后更是饱受争议。它的失败或许反映了观众对于这种矫揉造作的复古的厌恶。早在两年前网飞请大卫·芬奇执导《曼克》时,不少评论者便对那部“四不 ...
重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黑暗中一团红光涌动,似乎象征着一股原初的能量。生命之树,它的根基在哪里,它的枝丫又伸往何处?当我试图追问这些问题时,却发现马力克根本无意解答,而只是展现一个家庭的生活碎片。在三年前初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多喜欢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