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B+,保持初看的7.6(3.8/5)
前言:
想当初在老家大棚里拿着pad看的,体验很一般,这次终于在大银幕重温。时隔九个月,对电影的理解果然发生了质变。
评析:
大银幕上观看,优点和缺点都被清晰地放大。
首先是剧作的痕迹比较重。这与文学化的画外音-追述的独白-有关,但正因有了这种时间的距离和回溯的动力,对这段“历史”的再现与演绎-当然是经过艺术的打磨和提炼的-才是可能的。同时,冷静的语调与历史的壮烈相衬,更凸显其荒诞与残酷。
其次-也是emo的老毛病了,在处女作中就很明显-视听语言匠气略重(极具“画风”的空镜头、滤镜、色彩、逆光等摄影视觉效果,到民乐、配音等声音处理),过于直接甚至有刻板之嫌。但就在这桎梏中,个人风格特色已经形成,有可圈可点的亮点,堪称锋芒毕露。影像颇具冲击力、感染力和感召力,自身的饱满能量、张力和表现力几乎要溢出银幕。
形式与内容总是紧密结合的。
1
贯穿影片并注入其生命的红色主基调——从高粱酒到人血再到火焰和日食,这些自然元素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不断交织冲撞,纯朴豪放的民风、爱情的炽热野性、原始的悲剧和酒神精神、战争的残忍无情……
以及贯穿整部作品的意象-高粱地,既是自然的风景与环境、民俗生活的背景,也是情绪的表征、故事的见证。
2
叙事方面未免有些媚俗化和猎奇化-当然视听方面也有创造奇观的倾向。一方面或许是迎合西方人眼中带有神话色彩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则是与原著中“魔幻现实主义”的乡土和荒诞色彩有关。
本片中,国人的野性与豪放-甚至是粗鲁的民风被过度而片面地强调,但总体上呈现的仍是具有心理和人性维度的立体形象。
这种复杂性和真实性不难从细节中看出,但即便是从宏观结构上也有体现。
九儿和余夫妻的刚柔对比(暂不对性别问题展开)、余的外刚和内柔、单打独斗的余占鳌和家族群体势力的微妙关系。
此外,矛盾一度延展和升级——从家族恩怨、帮派纷争到民族的危难,每个人物的形象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余三炮从十恶不赦、令人闻风丧胆的帮派头领一转成为日军枪口下的吊死鬼、民族烈士。
3
在极端的冷暖色调滤镜转换之间,影片的情感张力跌宕、矛盾不断深化、高潮迭起。
影片多次由热闹喜庆的气氛骤然坠入冷冽空气所酝酿的危机气氛,正映衬着那句“悲剧,就是把美好撕碎给人看”。
以最具矛盾张力的段落为例-即日军到来,即便这次转折着实显得突兀割裂。在镜头的剪切中,戏剧性被激荡到极致,每个人都在无可避免的极境中最鲜活地暴露出来。
三炮被鬼子挂在车上,三炮曾经的伙计被逼去为他开膛。在极端的两难境地,他无奈刺下一个——然而刀下去的一刹那,良心发现、人性唤发,他和三炮一同沦为这民族悲剧中的一部分。
接着,交战的部分被切片式地、高度艺术化地呈现。前一秒民乐的号角声猛然被炮火打断,随之是凝冻般颤栗的静默,再接着孩子的哭泣声从废墟中唤醒,男主面如死灰、呆滞地望着—日食和血色的苍穹,天边回荡着当初在高粱地里纯朴美好的爱情歌谣。
结尾段落无疑是风格和表现力极致绽放,但续上孩子扯着嗓子唱民谣未免显得有些用力过猛。
对这种题材本不是很感冒,乡土和寻根一类只间歇性地在我身上发作,但那段历史的创伤还是唤起了我的血脉里的涟漪—不只是屈辱和愤怒。
后记:
谁懂一场emo在海外的含金量啊,出国两个月终于看上一场能看懂的(国产)电影……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院见到中国人。
整场人数相较于下一场简直不足一提,下一场是最爱的《stalker》,可惜没有给我消化和缓神的时间。
25.10.19于arlec
我的影评合集:
Aleph-影评(泛选版)(泛选)
影评(遴选)(遴选)
大银幕重温-再评《红高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这不是电影!
评分:C,5-6。简评:看的第四部格林纳威,没想到能差到这种地步(同时把莎翁也糟蹋了),再次挑战了我的底线。几乎是我电影理念和创作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电影横跨音乐、绘画、建筑到文学,这次又加上了戏剧元素。不同于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林 ...
意大利村庄的纪实史诗-从土地到上帝
评分:A-8.4暂且保留,打四星。前言:友邻评分高达9.3、码了许久没舍得看的神片,到今天的契机才看,也是顺理成章。其一原因是按照导演的作品顺序正好看到了奥米尔这部。其二是在梳理意大利电影的线索,也刚好看完了罗西里尼的前十年作品,算 ...
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评析《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公众号图文版:“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佳片导赏《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 微信公众平台引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评析两部伊朗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一部是著名导演阿巴斯的成名作《何处友家》,另一部是十年后马基德的成名作。二者在 ...
观感-札记
简评:B-,6.5+第一次看了半截弃了,拖拖拉拉一个星期、零零散散看了四次才看完。没什么体会,只觉得形式过僵、故弄玄虚,实在空洞无趣。色彩、构图,画中画、框中框。极致的清晰和干净,(和作品中绘图师一样)每个画面都经过精心严格的控制, ...
建筑师的使命与宿命
评分:A-8.0这次观影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格林纳威,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电影。中途还对这部电影的价值有些许犹疑,直到结尾一刹生出顿悟之感,想起立鼓掌。作为艺术家传记,本片不同于《梵高》、《卡蜜儿》将叙述重心放在生平履历上,即便对私生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