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部电影的时候有网友提示“豆瓣评分低,谨慎观看”。

但冲着海报上悉尼妹的脸,还是点了进去。这是一张和她的以往形象完全不同的脸,不性感不迷人没化妆,表情是满脸困惑。

要知道,在此之前她给大家留下的荧幕印象在《亢奋》里这样的:

...

在《偷窥者》里是这样的:

...

翻一翻评论区,也都是:

“长相很婊,适合演风俗片。”

“这胸口的两坨,喜欢。”

“女菩萨。”

如果说在此之前,悉尼妹是一个被塑造出来的尤物,那么在这部《告密者》里,她完成了一次对男凝的直视。

...

稍显凌乱的日常发型,符合角色年龄的发际线,平时练练crossfit,脸上没有不必要的妆。独居养宠,床下藏抢。

以前无处不在的男凝言论开始退散,大家讨论的重点终于回到了悉尼妹作为演员的合格与否。这场在狭小空间里展开的表演,悉尼妹的语言、动作、眼神开始接受观众的审阅,而不是肉体。

*当然,并不是说拒绝男凝就意味着一定要邋遢。问题的关键是真实,贴合角色本身,合理,而《告密者》里的悉尼妹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相似的演绎路径变化,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位演员,斯嘉丽约翰逊。

早期的斯嘉丽总是拿到那种“令人惊艳”的工具人角色。比如《赛末点》里她金发碧眼,风情万种,百依百顺,开始因男人而来结尾为男人死。

...

但回想起来,这也是很多年很多年前留下的古早形象了。现在,很多人脑海里的斯嘉丽约翰逊,想必早就是《婚姻故事》里那个和丈夫飙戏的她。

歇斯底里,流着眼泪,强硬,柔软,情绪化,理性……总之,想到她不再是“性感”,而是更复杂的关于描绘人性本身的词。

...

完成这种突破并非易事。多年之前斯嘉丽在一个博客中曾坦言,“我觉得自己被物化、也被定型了,这让我无法赢得那些自己真正想演的角色。”

这话很直白地指出了荧幕上存在已久的问题,那就是对女性演员的“性化”“物化”>演技要求。

细数我们精神餐桌上的影视作品,女性角色大多被塑造为符合男性审美观的装饰品或性对象。要么被作为天使供奉,要么被当做玩偶把玩。她们只能扮演男人梦想中的女性形象,唯独不能成为真实的女性。

如果你问,观众是真的爱这些性感尤物吗?也不是。更多的是厌恶、嫉妒、嘲弄、不屑。所以,所谓的性化和物化,归根结底其实都是厌女罢了。通过将女性客体化,构成一套完整的男性叙事。

评分如此低的《告密者》到底值不值得看,或许你有自己的判断。但错过悉尼妹的这次表演也是有点可惜的。

最后的最后想说个有趣的,看到长评里的一位男士说自己“非常讨厌把一切性别议题化的女人”,不知道他讨厌的到底是什么?性别议题化什么时候成了个雷区让人避之不及?性别意识是可以时而出现时而隐去的嘛?它是睁开眼看问题的底色,不是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