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众号: 韭菜文娱。欢迎关注。

不久前,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公布了提名,在众多“大声量”、受关注的影片中,一部低调的电影却悄悄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等六项大奖的提名:《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题材的影视作品,此前并不少见:比如日本的《漫长的告别》、《我家的故事》,国内的《我只认识你》,英国的《伊丽莎白不见了》、法国的《爱》等等,都聚焦于老年患者的认知障碍与治疗困境,以及家族亲人之间的关系。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和它们是相同的题材,但在类型创想上却全然不同。影片不再从“亲人观察患者”的视角展开,而是直接从这个患症的父亲的主视角出发,让观众“亲身体验”他的视听感受与心路历程。

...

阿尔兹海默症,常是发生在老年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记忆障碍、失语、失认、行为障碍乃至人格改变,都有可能成为患者的外在表现。病患即便在一个空间中生活,也会产生不同的时空感受。疏为平常的家庭空间,对他们而言都有可能变得“动荡不安”。电影由此创意生发,错乱的时间线、交叠的人物和时空,不断混淆着观众对于情节的认知。

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父亲安东尼,是个高度独立的老年男人,他独自生活在自己位于伦敦的公寓中。然而随着女儿安妮的到来,这位父亲和她展开了对一块手表和是否需要看护而展开的争吵。安妮只能继续找下个看护,因为据她所说,她爱上了一个法国男人,必须搬到法国生活。

...

这个开头看似平平无奇,却已是全片最容易理解的部分。接着,安东尼需要面对一个自称是安妮丈夫的女婿,但他看上去却是个不怀好意的陌生人。而自称是女儿的安妮,面貌则换成了另一个女人。她声称父亲正寄宿在自己家里,而自己早已离婚。在父亲身边,公寓的摆设和装修一直在变化流动,从未停息。

谁是真正的女儿?自己究竟身在何处?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下,安东尼发现自己的生活“细思极恐”。记忆、感受与经验,无法聚合成清晰、线性的叙事整体,我们只能跟着这位父亲一起,在动荡不安中继续着他的生活。

相信大多数观众,起初很难产生代入感。但在意识到这一点,并对片中的诸多细节产生豁然开朗的联系后,就能感到影片的高妙之处。

...

正如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同时也是故事最初的编写者,在采访中提到:“我不希望让观众舒适地看完本片,而是要让他们对安东尼这个角色产生共情。”

如果有一天,你的亲人全都成了陌生人,他们口中的故事你全然不知,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家到底是不是家,周围的环境不断地变化,每天都会因往事而做噩梦……这样的感受,让人置身于时刻紧张的世界中。常人或许很难理解,但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脑中,这就是他们意识里的世界。

让不可见的变得可见,让无法理解的变得可以理解,让人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就是这部电影想做到的。

...

但不同于那些可以被“解析”的烧脑悬疑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悬疑手法并不是目的,而是一个“障眼法”。

即便在最终,观众也无法通过理性思维,分清电影中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更甚的是,全片也许都是一个巨大的幻觉,而真正的真相也许是,安东尼早就已经身处疗养院的房间中,孤独地臆想着这一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首先被搬上舞台,拿下戏剧界奖项,之后才开启改编电影的计划。对于戏剧与电影二者的媒介之分,导演表示:“我并不想简单复制一部舞台剧,而是想要用电影的语法,讲述只有电影这种媒介所能展现的故事。”

而这也赋形了本片的风格:一个空间,几个演员,在不断的对话中,演员采用高度戏剧化的方式来表现阿尔茨海默症的状态。而意识流中不同时空之间的切换,又全然是电影的视听手法。

...

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媒介转变,也即是20世纪初由戏剧转向电影的一大议题。可以说,这部电影处于舞台剧和电影的两种媒介之间,前者将时间“空间化”,后者将空间“时间化”,叙事架构则是主角安东尼脑中的意识流。

摄影机的镜头,在这个封闭的室内空间里不断游离着。长镜头的特写凝视着演员,布景则暗中塑造时空在不自觉中的切换。

比如有一场女婿嫌弃安东尼的戏,观众跟着安东尼一起,连着听了两次循环。又如刚才还说要搬去巴黎的女儿,又在医生面前说自己从未想去巴黎,之后又说自己马上要搬走,前后矛盾。

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拼接挪转,仿佛给观众埋下一个个无法提供答案的谜题。安东尼身处其中,迷惑、痛苦,而女儿安妮则旁观这一切,挣扎着想要做出选择。两位演员都需要将这种面对亲人时的复杂、难以理解的情感,在各个切分的时空中进行演绎。

...

不让疾病本身显得煽情,将病患的样貌真实呈现,则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现实价值所在。

阿尔兹海默症,此前对很多人而言,都是“健忘”、“失智”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这两种情况只是第一步,接着是伴随而来的愁思与烦恼,乃至性格转变,愈来愈堕入现实与虚拟的深渊。更何况,安东尼有着较高的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富足的经济能力,并且生活在医疗护理基础设施齐备的环境下,没有阶层带来的枷锁。现实中,有这样条件的病患,只是少数。

遗忘,也许是人生的必然。谁能保证,自己家里不会有这样的病患,或者在我们老去后,不会有这样的恐怖体验呢?谁能保证,我们能活得比安东尼更有尊严?

在我国,针对阿尔兹海默症病患社群的公益机构才刚刚起步,医疗保障和社会资源极度短缺,很多城市的养老院甚至不会接收此类病患。尊严、善意,对有些地区的病患而言,是如奢侈品般的存在。

观众对社会反思不曾缺席。一部可以引发公共话题讨论的影片,即便仅展现私人的家庭生活,依旧能获得大家对题材背后的关注:比如患有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情况,整合社会医疗、养老资源系统等众多需要思考的话题。

电影提供共情,而进一步的探讨,更需要舆论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