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大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我打算下班以后去看场电影,放松一下心情。在事先没有做任何功课的情况下,我凭第一印象就选择了国产大片《蛟龙行动》。

以我比较丰富的观影经验,跟某某行动沾边的电影应该不会差到哪儿去。比如前些年上映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票房收入和豆瓣评分也很高。

回想去年这个时候,偌大的巨幕厅只有我一个观众,我心里就美滋滋的,满以为今年的影院还是那么冷清,可以继续享受包场待遇。但我的幻想很快破灭,影院的IMAX厅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坐满了人,比单位包场看红色电影的人气还高。

我已经记不起来上次和好几百人坐在一起看电影是啥时候的事了,只感觉空调效果比平时好太多,热得连外套都穿不住。幸好电影的观赏性强,不仅现代(未来)战争使用的高科技装备让人目不暇接,而且深海作战的场面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情节简单,节奏紧凑(自带1.5倍速),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即便片长接近150分钟,也没有太难熬的感觉。

作为军事题材的动作片,影片的不足之处同样明显。尽管主创团队是同一拨人,但影片和《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相比,务虚的色彩偏浓,角色塑造缺乏立体感,人物性格特征较为单一和模式化,不少地方都是强行煽情,很难让人与之共情。

最典型的场面是“龙鲸号”核潜艇受到撞击后,后舱起火,冷却系统失调,部分官兵受伤。而艇长在危急时刻却吹起了口琴,以此鼓励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战胜眼前的困难。大家也确实像打了鸡血一样,热血沸腾,各尽所能,终于使动力系统重新恢复正常,转危为安。

这种场景设置着实让人目瞪口呆,口琴居然能够当冲锋号用,编剧也太有想象力了吧。好莱坞的科幻电影都做不到如此程度的超现实主义发挥,讲神话的魔幻电影估计可以试一下。

也许是没有真实事件支撑的缘故,影片的故事性明显偏弱,情节编排较为生硬。很多看着眼熟的演员不过是昙花一现,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因为出场人物太多,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就算每个人刚出场时,名字、职务都显示在大银幕上,我还是会张冠李戴,把名字弄混。

并且这部影片充满浓浓的重工业气息,科技与科幻完美结合在一起,恐怕只有军迷们分得清楚,哪些武器装备是现在能够造出来的,哪些武器装备在未来都不一定造得出来。

比如蛟龙突击队刚接到任务时,身背带“翅膀”的喷气式装置像超人一样从甲板起飞的镜头,实在过于惊艳。而去年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国产单兵飞行器,演示者必须站在专用的飞行滑板上才能飞出去。和突击队员们在海空之间自由翱翔相比,后者显然更轻松自然,更有科技含量。当然,这也可能属于某种需要在未来才能制造出来的科幻产品,而不是已经实现量产的科技产品。

又比如外国叛军使用的机器狗也是影片一大亮点,不仅行动自如,攻守灵活,而且射击精准度高,杀伤力强。光看外形的话,它和珠海航展上的机器狼区别不是很大,只不过装备更加复杂,就像后者的升级迭代版。

影片中的核潜艇、鱼雷想必也是虚实结合的产物,它们的外形和结构都比我在军事网站上看到的同类型装备复杂得多,至于作战性能有没有影片所展示的那样强大,军迷们应该比我更清楚。好在影片没有设置具体的背景时间,只有“未来”这一个模糊说法,算是给自己留足了创作和发挥的空间。

总的来说,这部主旋律影片相当硬核,全程高能,在展示国防实力和文化实力方面不遗余力。演员阵容也很豪华,人和武器都是高颜值、大能量,又酷又炫。除了和武器装备有关的专业术语,影片中没有更多费脑子的地方,完全能够满足观众看热闹或者看门道的需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视听效果一流,爆炸声音震耳欲聋,血肉横飞的场面清晰逼真,既考验耳朵的耐受性,又考验心理承受能力。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最好还是谨慎观影,保重身体更重要。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要是这部影片能在欧美国家上映就更好了。偶尔用非战争的手段秀一下肌肉,去震慑潜在的敌人,也是实力强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