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探1900》上映12天,已经突破25亿票房,虽然不及同档期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但在陈思诚导演的作品序列里,是一次久违的胜利——他此前的两部导演作品《外太空的莫扎特》《解密》,纷纷遭遇了票房的惨败,这让因《唐探》系列跻身大陆头部导演的他,陷入了口碑危机;而由他监制的作品《误杀》《消失的她》《三大队》却屡获成功,让人不得不怀疑他要向一个“成功的监制,失败的导演”转型。这次,“诚师”终究还是靠《唐探》系列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挽尊”

文:张宇培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似乎,陈思诚作为导演,只有靠《唐探》才能维持他的高票房战绩?毕竟,他口碑遭遇滑铁卢的《唐人街探案3》仍能在春节档席卷45亿票房,而他监制的《误杀》《消失的她》则是国产犯罪片赛道中的现象级票房爆款。从“质疑陈思诚、理解陈思诚、成为陈思诚”这句业内名梗也可以看出,似乎存在一条近乎于“陈思诚模式”的高票房电影制作捷径,再加上陈思诚近年来屡屡作为中国重工业电影代表高调出席和发言,以至于获得“诚师”这样一个半调侃半加冕性质的称号。

如果大陆也有像“新好莱坞四大小子”这类说法的话,那么陈思诚也许就算得上其中之一。幸亏有了《唐探1900》,他上两局的两连败终于获得了重新挽尊的机会。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说一说,让陈思诚屡屡获得票房成功的《唐探》系列。

...

陈思诚作为大陆重工业电影代表对谈丹尼斯·维伦纽瓦

01

针对《唐探1900》影片质量,比较多的质疑点在于“案件过于简单”,这确是事实。虽然《唐探1900》通过沿用《唐探3》中“涉及政治选举的铁案”这一设定,把“破案”和“解决排华危机”划上等号,从而非常高效率地联结了“推理片”和“爱国主旋律”两种类型,但是影片仍然在大段的“运送枪支行动”的叙述中,使角色的探案行动完全停滞——这种停滞可以总结为两种影片类型的割裂。而从《唐人街探案》的第一部到第三部,这类问题几乎一直存在,而且是越来越严重。而值得玩味的是,这一严重剧作问题似乎并不影响观众为它们贡献票房。

02

《唐人街探案1》在2015年底横空出世之时,其实是被观众看作“诚意之作”“口碑黑马”的,原因就是在推理部分处理得非常扎实的同时,喜剧段落也决不与推理主线有太大的割裂,也就是“喜剧”和“推理”两种类型平衡得较好。《唐探1》有两个很聪明的选择——一是选用的是一个包含了盗窃黄金和杀人的双重案件,二是让主角之一的唐仁(王宝强饰演)成为那个无辜的唯一嫌疑人。它让整个案件不只是单纯的探案而已,而是通过扑朔迷离的人物命运去增添悬念的层次:“希区柯克”式的惊险片(重人物命运)和“福尔摩斯”式的推理片(重谜团)就被很好地兼容在一块儿了。

影片中,阿香把众多角色藏进家里造成笑料的那个段落,明显是仿《九品芝麻官》的经典片段,但《唐探1》却在影片前四分之一的地方就放置了这一桥段,也就是说,影片在开始没多久,就引出了共四波人物——逃亡的秦风唐仁、暗中帮助唐仁的警察坤泰、找唐仁要失窃金子的同伙们、抓捕唐仁归案的警察兰登。在推理片中放置这样大块的喜剧桥段,就很容易使推理的主线陷入停滞。而《唐探1》的这一桥段中,所有角色都和“盗窃黄金”+“杀人”案件有着直接关系,而且还有一条非常明确的“摆脱追逐”的逃亡线贯穿始终,这样,就避免了这段插科打诨和嬉笑打闹显得过于脱离主线。

...

而且最后我们看这四拨角色在这场躲藏闹剧之后分别达成了什么结果——逃亡者秦风唐仁成功从坤泰手中获取探案的关键资料、逃亡者成功脱离同伙们和兰登的追捕,但兰登的助手偷偷放过逃亡者,又留下一个人物谜团——看似一整场闹剧结束,但叙事动力确实是在有效推进的。

03

《唐人街探案》从第一部到第三部,都沿用了“几拨角色在同一空间中误打误撞闹笑话”这一喜剧桥段。《唐探1》的这个空间是在“阿香家”,基本动作是“摆脱逃亡”;《唐探2》的这个空间是在“糖厂”,基本动作是“各路侦探来追查案件”;《唐探3》的这个空间则是“停尸房”,基本动作是“抢占死者尸体”。我们详细看《唐探2》,由于它叙述的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连环杀人案,所以相比于《唐人街探案1》中对单一谜案的“探案”,《唐探2》更趋近于“追案”,即上一个案还没太探明白呢,新的案件又发生,从而不得不着眼于当下的新案件。那么,糖厂闹剧,即是各路侦探纷纷“追案”追到同一起跑线的结果。

虽然《唐探2》的唐仁秦风同样带有“逃亡者”的色彩,但它并不如《唐探1》中的逃亡色彩浓厚,尤其是完全不能使观众为东躲西藏的唐仁秦风感到紧张。同时,这段“糖厂大乱斗”在“追案”这个层面也并不精彩,观众并不能感觉到各路侦探在“追着案件跑”,只有哗众取宠的“偷感”和狭路相逢后的“胡闹”,最后所有人在一团混乱中发现尸体,也就是“追案失败了”。很难说这到底是一种彻底荒诞化的处理手法,还是只是单纯的“糖分超标”。

...

《唐探2》为“追案”而非“探案”的特性,还在于影片将嫌疑人宋义(肖央 饰)与唐仁秦风二人长期绑定,使他们均成为“逃亡者”,从而对案情的了解相对警方来说有一定滞后性,必须“追”案。

04

《唐探3》中停尸房的闹剧,相对来说紧张度还是要强一些,毕竟,相对于《唐探2》糖厂中几波人不明不白地乱闯,停尸房闹剧确实是紧紧围绕着“抢尸体”作戏的。而且,它比《唐探1》中阿香家闹剧的剧作难度还要再高一些,因为“抢尸体”的戏份不但涉及“这些人为什么要偷尸体”,还要让各波人“以为自己偷的尸体是正确的尸体”。后者完成的不错,但前者却很薄弱,可以窥见,这场戏的核心在于喜剧性的营造和多条人物线之间交错带来的爽感,而并不在于探案行动的严谨和合理性。其实,《唐探3》全片都是这样的创作思路——大场面闹起来、唐探宇宙连起来、包袱随时抖起来;案件呢?闹的差不多了,随时断点续播即可。

这个不良的倾向,在《唐探1》唐仁秦风救出被绑架的阿香以及随后他们各自吐露不幸过往的段落中初现端倪。这段在剧作上的问题是,所有冲突都是通过“找金子”这一叙事动力来引入的,然而“找金子”始终是一条游离于探案主线的副线,往往是出于编剧层面的需要,用这条副线实现一些绑架戏、突围戏、群斗戏等等——而在叙述探案主线的时候,这些找金子的角色就仿佛消失了一样,没有对主线施加任何的动力或阻力。这其实是很多一般类型片常有的问题,最多只能算剧作的瑕疵,毕竟《唐探1》的探案主线还是比较扎实的,而且对“惊险”与“推理”两种悬疑类型的处理做到了此消彼长,既不是呆板地呈现主角到处走访探案的过程,也没有完全脱离主线探案叙述的逃亡惊险戏份。

...

《唐人街探案1》中,秦风查完所有监控后,并没有交代结果,但通过后面的剧情可以推测,这时秦风已经得出“凶手提前七天藏在案发现场”的结论了,但主创选择不让秦风立即说出这一点,从而让其行动领先于观众。

05

《唐探2》则试图在复制《唐探1》一些模式的同时,加入一些变化。除了前文所提及的“糖厂大乱斗”段落的沿用外,《唐探2》很明显地想要复制“逃亡+探案”模式,而这次作为嫌疑人逃亡的角色不再是主角唐仁,而是配角宋义,于是主创就让宋义加入唐仁秦风一起探案,这样他们就都变成逃亡者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桥段的复刻和升级,比如偷服装店、倍速看监控、用大量特效呈现推理过程等。

而相对前作的变化之处,除了让各国侦探纷纷加入探案之外,还将案件由“过去完成时”变为“现在进行时”,不断发生的连环杀人案往往中断了之前“探案”的叙述链条。相对于《唐探1》中秦风总是领先于观众选择正确的探案方向之外,《唐探2》中的秦风似乎常常在费尽心思争取同步案情的最新进展。在主角前往市立图书馆找到撕下关键一页的经书之后,推理探案过程就不得不停滞,因为新案件马上发生了,主角要努力“追案”。直到主角被暂时监禁时,他们才开始“断点续播”,重新开始整合线索并“探案”。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在《唐探2》中,似乎“惊险”和“探案”已经不再相容,当他们在“探案”叙事线集中推进时,是在被监禁状态下的,造成的效果是,惊险段落“跑跑跳跳”,探案段落“一动不动”。这也可以看作是两种类型的一种互斥,但在这里“惊险”和“探案”毕竟还是围绕同一件连环杀人案件去设计的,割裂的问题不是很大。陈思诚导演在这一“融合”手法中尝到甜头了,把这种简单粗暴的融合手法也放到《唐人街探案3》中,于是出了大问题——《唐探3》,需要和“探案”主线进行融合的副线是“连宇宙”!

...

《唐探2》中,主角将连环案件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寻找出规律的情节,是在牢房这一密闭空间内靠纯文戏去推动的。

06

《唐探3》的整体叙述线不可谓不滑稽。这部影片开始时,主角所接到的案件是一个关联到政治选举的“铁案”,死者和嫌犯刚好是政敌,主角就是被嫌犯用重金请来为他翻案的。为了沿用前两部作品“逃亡+探案”的模式,主创没有直接偷懒地沿用前作“让嫌疑人加入主角团队”这一方法,而是采用了彻底的荒诞化手法——当主角在凶案现场查到一个对嫌犯极其不利的证据(一个黄铜花瓶的凶器)时,唐仁和秦风因为“酬金”和“正义”之间的冲突而争抢这个凶器(这证明秦风已经不想翻案并拿酬金了),而当死者的女秘书也恰好来到凶案现场并表达了对嫌犯的憎恨后,唐仁又因为好色而一改之前求财的态度,向女秘书展示对嫌犯不利的凶器来讨好她,正巧被恰好赶到的警方看到,于是这一凶器被警方得到,嫌犯的翻案计划彻底泡汤,主角便背负了嫌犯的追杀令,成为“逃亡者”。这段情节与其说荒诞,不如说是在乱编——秦风和唐仁关于“酬金”和“正义”的冲突根本是“旱地拔葱”,生硬得没有任何道理可言,更别说连续在同一地点依次遇上死者女秘书、控方侦探、警方的过重巧合感和刻意感了。

《唐探3》更滑稽的还在后头。在给主角团加上“逃亡”动力后,本要追杀主角团的嫌犯势力从头到尾一点动作也没有不说,在关键证人被绑架后,绑架犯给主角团的任务就仿佛“低俗版跑男”一般,只有迎合观众趣味的综艺感,毫无电影该有的剧作和空间合理性。主创以为让这些荒腔走板的情节和“拯救关键证人”产生关联,就算是加入叙事动力了,然而这么长的一段花拳绣腿,对于整个案件来说,就只解决了一个关键证人的安危,难道这不是叙事效率极其低下和偷懒的做法吗?更何况,在成功拯救了关键证人后,影片同时让秦风被陷害杀人而遭逮捕,从而将剧情彻底停下来,只为扯出“唐探宇宙”的一堆人物,铺垫陈思诚的“复仇者联盟”,铺垫完之后,再说这些行动全都是主角团队的“一盘大棋”,主角因此莫名其妙就被放出来“断点续播”地继续探案了。当秦风被放出来后若无其事地和他的队友说“最关键的物证在那辆车上,快行动”时,我努力回想,这一证据链是怎么接上的?上一个探案点是不是还在死者的女秘书的证词里?可那证词和那辆车毫无关系啊?看着他们“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我突然想到那个日本侦探向观众描述他们“那盘大棋”的时候,他说“我们分工明确,秦风被捕是为了负责破解密室的案子”,我才想起来秦风在牢房里的一大段关于密室的颅内推理——原来主创不让主角呆在密闭空间里,就不会写推理戏啊!

...

《唐探3》中与秦风惺惺相惜的日本侦探野田昊(妻木夫聪 饰)。

其实,我个人认为,《唐探3》最后在法庭戏中真正开始叙述案件后,那个案件谜底的社会性和人性复杂度是令人惊喜的。只不过,如果是为了这盘醋包的饺子,那即使醋再好,这饺子也不能太破烂不堪吧?当我第一次看时,被案件的真相所触动之后,我只觉得主创硬生生将从未在正片出现过的剧版人物逐个拉出来表演“出场秀”的行为也太“唐”了吧?第二遍详细分析了剧情结构之后,我才意识到这部《唐探3》是一整个“含唐量”超标啊!

07

《唐人街探案》从第一部到第三部这一路走来,叙事越来越不讲究,以至于口碑在逐步走低。当决定买票看《唐探1900》时,我的内心是忐忑的。然而不得不说,这部确实正常了许多,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主创大量地舍弃了这一系列原本铁打不动的某些喜剧元素,如“糖厂大乱斗”那样的多组人物狭路相逢的笑料、突然插入莫名其妙的金曲造成笑料等等,低俗笑料也少了很多。然而,喜剧退场了,主旋律却被大幅地增加,正如前文所说,类型割裂的问题在这一部中依然没有被解决。主创似乎习惯于把“判断出案情的关键证人”设置为一段情节末端的扣子,然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去塞其他无关情节——但《唐探3》里,那些无关情节至少还是出于案情堵在关键证人这一环,而关键证人必须被救援的前提下的;《唐探1900》里,那一大段运枪、被捕、越狱反抗的无关情节开始之前,连环杀人案刚刚发生了又一案、而且主角们已经将“死者的女佣”定为了重要证人,然而在无关情节开始后,这些就全部都不交代了,那么请问这案情是堵在哪一环了呢?这样看来,《唐探1900》被归为新式主旋律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

《唐探1900》主角相对于“救中国”来说,似乎并不太想破案,明明已经早已将女佣定为关键证人,却非要先经历一大段“救中国”的运枪和越狱行动之后,才想起来去女佣家看一看。

相比陈思诚所监制《误杀》中的对案件的就事论事,《唐人街探案》系列有太多案件主体之外的元素,无论是喜剧段子、异域风情还是爱国情怀,陈思诚很少将它们做到巧妙结合、互相交融,而是各自为政、东拼西凑。然而,这一系列却从未因为这一严重问题而在票房上失利。可见,“陈思诚模式”被诟病的原因或许也正在于此——它让行业的从业人员们发现,我们即使不讲究剧作和人物,也能获得成功,观众也认账。这确实是一股不良的风气,应该被时代摒弃,且这也并不是我的个人好恶,我很客观地说,这种艺术生产模式是愈发成熟的AI完全可以全面接管的,想整出这些玩意,难道它们不比你们人类在行多了,要你们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