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Damien Chazelle的三部代表作——《爆裂鼓手》《爱乐之城》和《巴比伦》所呈现的是三种截然不同的题材,在大银幕重温完《爆裂鼓手》后却惊奇地发现三部作品在核心主题上似乎高度统一:【毁灭与重生】
通过影像调度、叙事节奏与情感张力的递进,Damien Chazelle逐步将这一主题推向极致,为我们书写了一部关于艺术与人性的“命运三部曲”。
①《爆裂鼓手》(Whiplash)
《爆裂鼓手》作为导演崛起即成名的代表作品,Damien Chazelle用影像语言将师徒二人的对抗,以及弗莱彻压迫(PUA)的过程具象化:快速剪辑与手持摄影强化了鼓点的狂躁与压迫感,特写镜头放大了血液与汗水的生理冲击。正是在这样一种感官冲击下,安德鲁由“对音乐的热爱”——“在压迫之下渴望突破极限”——“病态的追寻与自我执念”,【音乐成为了他的信仰,但也成为了毁灭他的工具】
然而终场的“Caravan”表演是这场“毁灭→新生”的终极展现。那一刻,安德鲁的鼓声不再只是炫技,而是一种自我毁灭后的涅槃的宣言。弗莱彻在最后又一个“暴君”→“导师”开始欣赏安德鲁的演奏,安德鲁也从一个“受虐者”→用音乐定义自己命运的“掌控者”。
②《爱乐之城》(La La Land)
如果说《爆裂鼓手》探讨的是个体在艺术追求中所带来毁灭后的新生,那么《爱乐之城》则聚焦于梦想与爱情在毁灭下的涅槃。
结尾那场脱离现实的音乐蒙太奇令无数观众印象深刻,诚然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展现了男女主角可能拥有的完美人生,但最终却将观众无情地拉回现实。Damien Chazelle通过现实与幻想的剧烈碰撞,更加深化了《爱乐之城》的母题:正是在梦想的幻灭中,个体才能与现实和解,最终重新找到生命(Jazz)的意义。
③《巴比伦》(Babylon)
到了《巴比伦》,查泽雷的创作野心达到巅峰。(也是我的大银幕体验top1)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致敬,更是对电影艺术发展史的解构。查泽雷用狂欢、堕落与毁灭,写下了一曲关于艺术与历史的史诗挽歌。
结尾那场穿越电影历史的蒙太奇将这一主题推向高潮: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超越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性,成为文化记忆中永恒的存在。Damien Chazelle再一次通过影像表达,赋予毁灭以新生的意义。
④“命运三部曲”?
从《爆裂鼓手》的展露头角,直至我个人最为钟情的《巴比伦》,Damien Chazelle构建了一个关于毁灭与重生的影像宇宙。
《爆裂鼓手》用一场惊心动魄的鼓点演奏将观众带入艺术的极限世界;
《爱乐之城》则通过更为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这一主题延展到人生的每一个选择;
而《巴比伦》则以史诗般的野心,谱写了一封献给Hollywood的情书。同时像观众揭示了电影作为媒介,其艺术创作上的永恒性与身为演员或导演个体的短暂性。
或许在我看来,这三部作品最终形成了导演横跨艺术到个体生命经验的哲学。而通过极致的影像调度,Damien Chazelle正为我们谱写了一部从毁灭到新生的永恒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