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览】

即便“SNL的水准不比当年(特朗普语)”,皮特·戴维斯也并不是新卡司之中最出彩的那一个。但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诚与坦率,对一名喜剧演员来说是难得的品质,甚至要比变色龙一样的模仿能力更为稀缺(譬如备受诟病的吉米·法伦)。

当他在节目中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谈及自己的家庭缺失和情绪障碍,甚至自杀念头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渗出可见的伤痕感和脆弱感;这成功地在一个喜欢哈草的Millennial形象之上,附上了洞见和共情的可能。

因此,尽管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艺能/天赋,皮特·戴维斯有着其他SNL前辈们所没有的特点,年轻也能为他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潜力:比起比尔·莫瑞、艾迪·墨菲、亚当·桑德勒、威尔·法瑞尔,他接触大银幕的时候风格还尚未完全定型,也意味着更大的可塑性。

近年已经很少亲自出手的贾德·阿帕图,更倾向于制作富有幽默气息的戏剧而不仅仅是Cheap Laugh。作为“喜剧教父”贾德·阿帕图的新任Golden Boy,半自传性质的《史泰登岛国王》对皮特·戴维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机会。

...

【制作】

贾德·阿帕图电影的不变主题,是成长的恐惧及其必要的牺牲。前者界定了我们“不愿长大”的主人公:《40岁老处男》的史蒂夫·卡瑞尔,《一夜大肚》的塞斯·罗根,《四十而惑》的保罗·路德,《生活残骸》的艾米·舒默;后者则在一地鸡毛之中,将藏在他们情感内核中的不安全感暴露出来,实现真正的,富有启发性的个人成长。

《史泰登岛国王》自然也是标准的阿帕图电影:一个超龄大男孩如何学会成长和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但与《四十而惑》和《生活残骸》类似,电影在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贾德·阿帕图尽管能够捕捉到许多有趣的临场发挥,但却无法做出适当的取舍。

作为一部长达两小时的轻喜剧电影,它并没有把足够的精力放在主线上:当情节上(颇为刻意)的关键转折点出现时,电影还有不到半小时就要结束了。

尽管贾德·阿帕图松散的叙事风格在片中依然非常显眼,但皮特·戴维斯的加入让《史泰登岛国王》要更加沉重与黑暗一点:因为家庭创伤的缘故,主角Scott的不作为并非是出于懒散,而是有着类似宿命论的动因。

而他身上与外界的疏离感,也是剧本在创作人物时的基本原点:虽然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但他无法很好地控制和处理这些关系。这一要素看似简单,但在贾德·阿帕图的调教,皮特·戴维斯的心领神会下,颇为会心一击。

...

【表现】

近年贾德·阿帕图的亲力亲为,往往不如《伴娘》之类仅担任制片的喜剧电影更让人眼前一亮。而《史泰登岛之王》的关键缺陷,多少也与此有关:自《四十而惑》以来,阿帕图电影经常过度强调角色平庸的日常生活,严重缺乏紧迫感。

此举意在反映主人公的周遭世界,以期对其世界观做出解释,但在阿帕图的手里,这些零散的生活碎片并没有为某个主要矛盾而服务,也没有堆积情绪/气氛,主角在第三幕面对最终考验的前一秒时,与电影开场并没有本质差别。

这样一来,尽管散落各处的喜剧元素不会让人感觉电影节奏太慢,但整体而言并不抓人,甚至有拖时间的嫌疑。

某种程度上,这是最擅长剖析人际关系的贾德·阿帕图对自己的背叛:电影开场的自杀未遂,本来是一个非常有力的锚点,完全可以为一部更加黑暗的,大胆面对抑郁和心灵创伤的电影定调。但为了让电影看上去更加轻松,这一话题自此越来越淡,着实令人遗憾。

而这样整体表现优秀的卡司,其实也完全能够支撑一部更为严肃的《史泰登岛国王》。皮特·戴维斯与《超级青春期》时相比,显然更加可信,也更有亲和力,故事的半自传性质更添加了额外的真实感。比尔·伯尔,蓓尔·保利,玛丽莎·托梅以及史蒂夫·布西密也都提供了高质量的演出,与电影的气质达成了很好的平衡。

...

【总结】

虽然年龄要小得多,《史泰登岛国王》依然能看出阿帕图关于中年焦虑和“童梦”幻灭的影子。但消防员的“蓝领”设定,和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让电影似乎有了更讨喜的立足点。至于皮特·戴维斯是否会和塞斯·罗根、保罗·路德一样有着广阔星路,一部《皮特·戴维斯大电影》还并不足够,要等到《自杀小队2》才能看得更真切一点。

【相关推荐】

《四十不惑》

《超级青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