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览】

尽管“时间循环”的概念早就有过影像化的例子(e.g., 《十二点零一分》),《土拨鼠之日》以极高的艺术和商业成就而成为了即时经典Instant Classic;哈罗德·雷米斯,丹尼·鲁宾成功地将哲学思考融入了喜剧外壳,而比尔·莫瑞那充满孤独感的愤世嫉俗,也让他获得了喜剧演员以外的主流关注。

虽然有着众多的解读方向(西西弗斯、人性与神性),氛围轻松和商业化的《土拨鼠之日》其实可以看做是查尔斯·狄更斯《圣诞颂歌》式的、带有宗教色彩的道德宣讲;时间循环的背景是对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暗喻,脱离困境、实现自我救赎的方式唯有坦诚与利他。

实现自我和解与升华,才能抵达真正意义上的明天;这一要素在《土拨鼠之日》之后的各种演绎中得到保留,种种交叉往往也能为传统的主题带来新鲜感:《初恋50次》之于浪漫喜剧,《明日边缘》之于动作大片,《忌日快乐》之于恐怖喜剧,《忽然七日》之于青少年焦虑,《轮回派对》之于准中年危机,不一而足。

然而,尽管“时间循环”已经成为了一个流派,由《土拨鼠之日》完善的基本公式却很少发生改变。例如,时间循环导致精神崩坏的黑暗走向,与丹尼·鲁宾最早的构想更近(不死吸血鬼的心灵成长),但由于篇幅和主题往往只能浅尝辄止(《明日边缘》《命运石之门》)。

真正可行且有趣的变体,则出现在了《轮回派对》和《棕榈泉》:将单变量变为多变量,激发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化学反应——这也是丹尼·鲁宾为《土拨鼠之日》准备的更具艺术气息的初版结局;后者更解决了“命定”的问题,为Why&How带来了主观能动的答案。

...

【制作】

作为圣丹斯电影节交易额最高的电影之一,《棕榈泉》选择流媒体线上发行的形式显然要更加明智一些(即使没有新冠影响)——并不重口(甚至完全不需要)的R级标签并不意味着能为一部披着科幻皮的rom com和小鸡电影带来更多票房,而动作大片统治的电影市场对安迪·萨姆伯格和克丽斯汀·米里奥蒂都还相当陌生;

流媒体的用户画像更决定了电影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度:浸泡在sitcom里长大的千禧一代Millennial不一定会捧场汤姆·汉克斯(《灰猎犬号》)和查理兹·塞隆(《永生守卫》),却往往知道Jake Peralta和Tracy Mcconnell是谁。

这对《棕榈泉》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因为编剧安迪·塞拉和导演马克斯·巴尔巴科夫基本上就是为Millennial重制了一版《土拨鼠之日》,只不过将90年代初的时代注脚全都替换成了10年代:80年代的SNL卡司变成了2000年的SNL卡司,Dead End Job变成了Jobless,沉湎酒精变成了Recreational Drug。就算同样是丧,也从愤世嫉俗的丧变成了虚无主义的丧。

安迪·塞拉的剧本也并不只在于这些“表面功夫”。它拿掉了《土拨鼠之日》硬质的道德说教,将神性引导改造成了一种更实际的,生活智慧的领悟与传承;主人公们的身上同样有着自我厌恶、渴望被爱和高度焦虑,但不再是缺乏生活热情和被爱拯救,而是逃避破碎生活,被勇气所拯救。

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则在于从单人到多人的转变。一方面,这迫使主人公放弃了“天选之子”的身份,将个人生活危机转为了更具代表意义的抽象概念——这主要体现在J·K·西蒙斯的角色上;另一方面,多人交叉互动对叙事有极大帮助,也让角色们的成长更加合理,而不只是出于某种从天而降的Epiphany。

当年在创作《土拨鼠之日》的时候,比尔·莫瑞和哈罗德·雷米斯之间出现了“创作分歧”——前者想要聚焦在喜剧元素和人们出于恐惧而重复单调生活上,而后者想要强调爱情的救赎力量——这对老搭档也因此一拍两散。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两个方向竟然在《棕榈泉》相遇了。

虽然这并不代表《棕榈泉》会获得超越《土拨鼠之日》的待遇或表现,但前者的独特之处着实不容忽视。

...

【表现】

双人循环不仅为《棕榈泉》提供了更好的性别平衡,还为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一个可以直观比较的对象就是2016年的《太空旅客》;克里斯·帕拉特和詹妮弗·劳伦斯不仅被道德困境锁得动弹不得,后者更沦为毫无功用的豪华花瓶。

相比之下,《棕榈泉》不仅为克丽斯汀·米里奥蒂的女主角赋予了主动性,还提高了叙事效率:安迪·萨姆伯格的男主角在电影开场时已经生活在时间循环中很久了,因此当女主角入场后,能够大量缩减探索的时间,直接进入fun part和更大的主题 (Never Stop Partying?),也省掉了不再需要的哲学/神学思考——毕竟打破生活困境所需要的是主人公自身的力量,而不是某种不可知的怜悯与施舍。

而这也为探讨两性关系留出了更多空间:从损友一对,到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焦虑。角色内心更深层次情感的醒悟缓慢而又带有触感,一个试图接受不忠和背叛的“现实”,一个以独自钻研掩盖了内心的脆弱;种种演变以一种有机的形式得到了展现,而不仅仅是简单的“You Complete Me”。

透过《神烦警探》的帮助,把话唠和夸张表演调低之后,安迪·萨姆伯格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喜剧风格——《棕榈泉》并非是他的首部电影(《爸爸的好儿子》《流行巨星》),但很可能是走向主流市场,而非总在恶搞电影和伪纪录片之间打转转的新契机。而克丽斯汀·米里奥蒂(再一次)抢走了聚光灯,对Sarah的演绎精确而又平易近人。她在两个主角的互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更让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更加可信。J·K·西蒙斯的喜剧演出倒是中规中矩,如果是比尔·莫瑞来出演或许会有更多惊喜。

...

【总结】

作为导演马克斯·巴尔巴科夫的电影长片处女作,《棕榈泉》虽然部分镜头在特效和剪辑上捉襟见肘,但电影无论是完成度还是在叙事技法上都十分令人满意。

而与喜欢玩弄高概念的同类电影不同,为时间循环找到了一个富有实感的出口——这与《暖暖内含光》的做法类似:新颖的高概念只是用来探讨两性关系的渠道,而不是向观众炫耀的工具。


【相关推荐】

《轮回派对》

《土拨鼠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