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陀螺电影」)
大自然对我们说了什么?东华在寺庙谈论我们如何用身体感受世界,起身离开,摄影机呈现了一个向上抬起的动作,我们看着让东华在后文想起埋葬岳父的母亲的那棵树,画面在这停下若干秒,树叶之间透过阳光。洪常秀好像在对我们发出邀请:就像重复两次“我不害怕”的蹩脚的诗,洪常秀以这个可感知的摄影机动作诚挚地露出了马脚。然后树变成了电影,我们留下了印象,不自觉地想着诗人与女友“用身体感受世界”的对话,心里好像也产生了一首语无伦次的诗。
如何在物件中找到电影,让它们变得有趣?洪常秀讲故事有自己的节奏,进行将几位角色进行排列组合的游戏,家庭成员各自按照一些组别对话,于是就出现了隐含幽默的重复。若干次抽烟,父亲递烟,在车上闻到烟味,他们相约抽烟,以及吃完午饭后姐姐尚未出场,东华又点了根烟;若干次提及俊熙,东华与父亲和姐姐分别讲出对女友的看法,对应俊熙在场以及不在场时,东华的不同姿态。
幽默往往发生在不按语言提示的模式进行的场景,他们相约去抽烟,他们路过狗,路过鸡,聊了很多,却没有在抽烟。鸡几乎变成这部电影的全部:第一次路过鸡,东华说这些鸡“长得好看”,而权海骁则说这些鸡会被做成清炖(Baeksuk),一个错位;他们正经地在路边聊天,背景声是鸡在旁边此起彼伏的鸣叫,声音的交叠产生影片最幽默的时刻,这是另一个错位。然后东华与姐妹俩吃饭,提及晚饭的Baeksuk鸡,切换到另一个场景,父亲在抓鸡,鸡群躲开,我们不知道哪只鸡成为了晚饭餐桌上的佳肴。这些错位使电影存在,电影成为洪常秀的玩笑。
鸡的存在好像到最后餐桌的场景才彻底失去了声音。狗呢?他们路过狗,狗没有出现,只是不断吠叫,和鸡同构。当河成国半夜爬到山上看月亮,走了捷径,又在下坡时跌倒,那个“有人经过就会吠叫”的狗却隐身,洪巧妙地给出了一次对比,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东华被认可前走入房子,姐姐在弹古琴;东华不被认可后走出房子,父亲在弹吉他。而掌握话语权的却是始终在付出的母亲,她的身份和东华一样,是位知名的诗人。这已经是近乎荒谬的结构,在这个结构里,我们看不见诗,只能看到电影。而作诗的动作只在两个“过于电影”的时刻发生:抽烟过半,父亲去拿酒,镜头突然从只能容纳两人上半身的中景拉至远景,留下东华坐在长椅,在本子上写作一些东西,然后父亲带酒进入画面,镜头缩进到更近的中景;第二次是餐桌的场景,又是在喝酒,所有人紧盯着东华尴尬作诗,同样很幽默。
虚焦就像是洪所开的玩笑。当东华戴上眼镜,我们看到了河成国,以不那么常见的形象在洪常秀电影中出现。当东华取下眼镜,画面和东华的视线变得一样模糊,分辨率降低,山上的树与草都融为一片绿色,像是《在水中》的游戏。
Berlinale2025首映场:生活是诗还是电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Berlinale2025:伊姆贝克的又一部《半熟少年》
(首发于「陀螺电影」)开头的固定镜头给出城市空中的线缆与地下的轨道,我们马上想起伊姆贝克的首作《半熟少年》。相似的开头,空荡的场景,却没有任何Drama的情节发生。《奥尔莫》的情节更复杂、场景更丰富,常常有不速之客进入这个生活。而这 ...
Berlinale2025首映场
(首发于「陀螺电影」)爱在三部曲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新作《蓝月亮》和《新浪潮》一定是今年的影迷必看。近年尝试了动画片《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和类型片杀手喜剧《职业杀手》后,林克莱特又分别以音乐与电影的历史,再次让我们得以 ...
Berlinale2025首映场
(首发于「陀螺电影」)《2025年的欧陆》中,我们看到罗西里尼《1951年的欧洲》的复写,两种时代道德的颠覆,匈牙利 / 罗马尼亚移民所共享的当下后社会主义经济的景观在互文的意义产生了遥远的对比。这样的对比下,社交媒体网络轻度地、再 ...
Berlinale2025首映场
(首发于「陀螺电影」)片名与海报都致敬罗曼·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Rosemary’s Baby),拍摄的方法很相似,导演学到了波兰斯基的流畅,却没有学到波兰斯基的控制。前半部分尚且不错:波兰斯基的语言被运用在空间布景的视线 ...
Berlinale2025首映场
(首发于「陀螺电影」)世纪初的美国流行起“呢喃核”(Mumblecore)的独立电影风潮,玛丽·布隆斯坦拍摄笨拙而敏感的《酵母》(Yeast, 2008),我们认识了玛丽·布隆斯坦与格蕾塔·葛韦格。如今格蕾塔·葛韦格已经拍出《伯德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