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一遍《晒后假日》,不少情景都在挤压泪腺。父亲讳莫如深的脆弱瞬间、父女肌肤抚触与周遭对照形成的暗示、女儿袒露情事所得到的友好回应,都为「父亲」形象赋予了一些暧昧性,或者说他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理想型朋友,我们可以依赖他,受他引领;和他一起,生活会变得有趣,按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我的姐妹🫂。

这次也更能察觉到创作者有意为之的几个障眼法,利用我们的类型经验制造对糟糕事件的恐惧,这甚至比《红色天空》里的伎俩都要来得自然;同时,又再次反衬出假日美好,来自陌生人的友善、小群体的温柔遭遇、与父亲的相处,共同构成了女儿从公共到私人的再好不过的经历,经历一个不仅停留在景象上的假日。

回忆总因当下不如意而再次自动播放,当下多不如意我们不得而知,但很明确的一点,没有人可以那般依赖了,没有时空是那般无忧了。而从父亲唯一一次讲述自己过往的伤痛时,我们知道当时也该是他最美好的时光,🔁在时间上形成了「我回溯、他前往」双向奔赴版本的《花样年华》。处在阶级敏感阶段的女儿揭开父亲经济上的不堪时,影片也在告诉观众在彼时,这个空间的这份美好,也并不向外延伸。

另一个障眼法则是媒介,📹家庭DV和vlog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在电影的虚构层面之外)不需要示于公众,而仅在家庭内部共享。它有别于影片内其他影像的属性除了画质,还有蛮横的构图和混乱的语法,用这一方式满足了观众的偷窥癖,尤其在大银幕上更具冲击力。影片也以此为错觉掩盖了它在表现父亲脆弱时的视角跳跃,第一遍观看我会觉得这就是女儿眼中的父亲形象,当第二遍发现并没有解释父亲的脆弱时刻由谁看到时(且显然夜店片段明确告知观众来自于成年女儿的想象),那么可以说DV和视角跳跃具有一定的共谋关系。

最后一处发现关于两个细节彩蛋,一处是电视机旁边摆放的书籍📚,有两个书名挺有意思,The Meditation,Poems, stories and writing。一本关于父亲的打太极习惯,另一本或许关于父亲的职业,而可能这也影响了创作者本人走上写作之路。另一处细节是成年后的女儿在现实情景中第一次出场,下脚踩上的正是经济并不宽裕的父亲当时花850镑购买的土耳其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