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野派TheBrutalist(2024) 粗野主義/野獸派
粗野派TheBrutalist(2024)的劇情介紹
故事圍繞匈牙利出生的猶太建築師拉斯洛·托斯與妻子埃爾茲貝特展開。他們在二戰後逃離歐洲,前往美國重啟他們的事業,并見證了現代美國的誕生。然而他們的生活被一名神秘而富有的客戶改變了。
粗野派TheBrutalist(2024)的影評
建築、音樂或者電影,從來都隻關心天才
Brutalist 用反安蘭德的方式證實客觀主義:霍華德洛克、弗蘭肯或者華納德都明白天分或者智力牢不可破的正當性,他們不需要其他人的幫助也會極度理性地活下去,可是 Laszlo(阿德裡安是個出色的演員,但是布拉迪并不真正從内心深處崇 ...
三星半。這片的工藝真沒得挑,但總體上還是野心大過實力了,沒覺得哪裡先鋒大膽,反而太拘謹,甚至有點束手束腳,肩負的包袱太重了。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制作體量之下,更需要明晰的是哪些人生篇章應該得到充分的展開,哪些關鍵線索又該被重點截取,是什麼造就了主人公與建築藝術之間的忠實情感。幹着當今最為奢侈之事,就像一場豪賭,可結果隻能說是中規中矩地完成了一部自帶标簽屬性的“巨作”而已。看到最後一幕也算明白了,原來還給威尼斯建築展部分做了極好的推廣。科貝特是不是很想成為這個時代的西米諾啊,奈何美國影史上就隻有一個西米諾。
#venezia81主競賽 oberflächlich, kitschig, überhaupt nicht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215’,每分每秒都能感受到導演的野心,卻沒看到史詩性。開始還可,經典,decent,需要加碼時頂不上去,沉迷于視覺奇觀,隻能一段段看,連起來内容、場面和思想撐不起配樂、攝影和production design,尤其第二部分,很多地方處理得不動腦筋不努力,比不上同在匈牙利用膠片拍攝的也是講述藝術家故事的Maria,更比不上同樣又長又緩慢的《巴裡•林登》《天堂之門》《血色将至》。(Alwyn再胖下去就越來越像Jesse Plemons了
觀感極其豐富,絲毫不在意風格的統一與叙事的連貫,每一幕都以全新的格式展開,觀看的方式也随之重啟,稍不留意就會被甩下車來。時而滑稽時而悲怆,時而重表演調度,時而重構圖景深,時而依靠高密度的對話激起觀念的交鋒,時而透過面孔實現能量的積蓄與宣洩,意識流的蒙太奇與壓倒影像的強勢配樂同樣玩到飛起。主題龐雜又彼此勾連,猶太人漂泊與寄生的痛,美國夢的蠱惑力與黑暗面,婚姻的裂痕與韌性。明明段落界限如此清晰,卻始終未見可被提煉總結的劇作結構,正切合了主角(導演)的職業特性,永遠待修補的建築,永遠未竣工的城市。很久沒看到過野心如此大的電影,一度想看導演出醜,但最終還是臣服了。
嚴格裡說是三星半,為Adrian和Felicity松一把可以是四星,為建築本身的優秀松一把可以是五星。
導演想什麼都抓一把,結果每個都從人指縫裡漏一點:二戰後的猶太移民、宗教、美國夢、種族、婚姻家庭、戰後藝術的去留…這就是本片的模樣,大雜燴吃點菜。影片風格獨特是視覺享受,配樂加分,用包豪斯工業設計輸出現代建築美學一把甩人臉上,雖就個人來說其實很吃這一套
#Venezia81 史詩般的叙事。第一部分借用奈保爾的書名「抵達之謎」,暗示作為他者試圖融入美國的時期;第二部分妻子到來後,美國夢brutal的一面顯現。建築/未完成的建築不啻拉斯洛一生的隐喻。布羅迪應該拿影帝了。相比故事與攝影本身,聲音設計更新穎先鋒。(ps. 如果你搜索Laszlo Toth的名字,你會發現……)
我就像前兩天要求Kidman去系統學習sm理論的人一樣:1.brutalist不是野獸派是粗野主義 2.導演究竟糅合了幾個人的生平?why them?能不能論述一下一個Bauhaus是怎麼變成了Brutalist的?不能是自己想出來的吧3.what about light? 美國是不是拍啥都得搞成saga,呼嘯一生“我是非典型”…後期混亂到我懷疑Brody參與了編劇…
#Venezia 81 #70mm
4+
漫長的、優雅的,無意規矩完成一部人物的傳記,而是在一場場平緩而波瀾不驚的對話和急促而攝人心魄的情緒捕捉中簡潔有力,在破碎的叙事和視覺奇觀中不可預測(尾聲前居然跳戲到《建築元》)。形散而意不散,僅靠一座建築的工程,同一位大亨的交鋒,和同一個愛人的糾葛,野心勃勃地勾畫二戰後猶太民族史的美國分支的輪廓,輪廓内塗畫美利堅的華麗外觀與堕落内裡,輪廓外則又不斷質詢,歐洲于美國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