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篇一个摇摇晃晃的长镜头跟随男主拉斯洛一路从匈牙利的集中营来到昏暗的船舱,最终循着光源来到甲板,阴沉沉的天空下自由女神像大头冲下着进入镜头。这一个镜头即预示这拉斯洛的命运迎来转折,在上半部电影中他将迎来新的生活,同时阴天和颠倒的女神像又暗示这个下半部电影中拉斯洛最终被资本强暴和压制的命运,即所谓美国梦的破灭。有经验的观众看得出这同时也致敬和反写了《海上钢琴师》的开头。 镜头伴随的无调性配乐,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有轮船的汽笛声,还有抒情的钢琴声。工业发出的声音和钢琴的抒情代表着极惧张力的人物命运。同时也是构成这个故事的重要的元素。
因此这一个镜头可以看作整部电影的观看指南。暗示电影的结构ABCD到DCBA。
电影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ABCD,是包豪斯与滨州钢铁的结合。表现拉斯洛的主观能动性,失业重启,被资本青睐,营救妻女。下半场DCBA,从老婆和侄女的到来能动性就转移到了妻子手里,最明显的提示是,上半部开始是他找妓女为他服务,下半部是老婆帮他。他被资本强暴、美国梦破灭,是老婆帮他出头。
关于中场休息。现在网上的版本是休息一分钟,而影院版是十五分钟。观众是真的可以走出影厅,上厕所、抽烟的。如果你是在影院观看,当你休息完了之后回到影厅,你会发现影片的画面风格变得和上半部不一样了。上半部正好结束在他的建筑被迫停工的时刻,一停就是六年。因此中场休息这十五分钟正好增添了六年的时光流逝感。
影片还有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明确的反政治正确的叙事。这在当下的好莱坞是珍贵的少数派声音。影片上半部的唯一反派是他表弟的老婆,他污蔑拉斯洛调戏自己。这是对me to的反思。下半部强暴拉斯洛的哈里森是男同,导演是在说不论性别,只要阶级足够悬殊,下位者就会成为被剥削的对象。
从犹太人的视角从新审视美国梦,这个话题今天是有争议的。我个人也持保留意见。但影片在这个老的视角之下却给出了新的态度。那就一个不在接受和解的解决态度。回看前几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过往人生》在说回不去、忘不了。《米纳里》和《瞬息全宇宙》在呼吁移民与美国的和解。而《粗野派》的最后拉斯洛没有这么温情,他选择了放弃美国,逃离美国。这样的表达正好映射出当下美国移民的生存状态。
我们看到,洛斯洛的表弟放弃了犹太教,加入了新教,这表示新教文化对其他族群的压制。此外还有哈里森对拉斯洛口音的嘲笑,甚至最后身体上的剥削。这些最终导致了犹太人群体的美国梦破灭。
犹太人从东欧逃亡到美国,如果美国梦也不存在,那么他还能去哪里?答案就是锡安主义的精神家园以色列。拉斯洛到了美国第一次从操旧业打造了一把包豪斯风格的梯子的时候,背景音的广播就是以色列建国的新闻。因此影片里的建筑落成也可以看成是以色列建国的过程。也因此结尾处,拉斯洛通过他侄孙女的嘴,说出了他建筑的真正表意,那是二战前后犹太人的苦难纪念碑,也是战后资本压迫下的他自己的祭坛。这即是白人内部的身份政治。
影片在影像上面的设计可以说和影片主题相辅相成。导演严格的执行者上下两个方位的视觉母体。你会发现,影片开头拉斯洛走出船舱时,是由下至上的运动方向。当他的建筑被迫停工时,他在山坡上往下走是一路下坡。影片上半段,你会发现拉斯洛每次和哈里森见面,他都站在高处,屋顶、煤堆,这表示他在智识上对于哈里森的优势地位。而后半段在意大利的采石场哈里森却压到了拉斯洛的身上。在纵向空间上导演也进行了精妙的设计,你会看到当拉斯洛顺风顺水时,他的背景总是一个通透的空间 ,如房间的走廊,代表加州钢铁森林的龙门吊。而当他遇到困境时他的背景就变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平面。
电影的结尾处理的也是非常的漂亮,对于这类天才故事,最后的高潮部分,一定是天才排除万难,战胜一切阻碍,完成作品,得到世人的欢呼。而影片却是用了反高潮的手法,观众第一次看到建筑的内部就是跟着几根昏暗的手电棒去寻找自杀的哈里森,观众看到的是巨大的、压抑的、甚至阴森恐怖的建筑的内部,而发战争财的哈里森此刻已经倒在大理石的旁边,成为了教堂的第一个祭品。
我看到很多国外的影评拿《狂野派》来对比《美国往事》,称其是另一部美国的史诗级作品。这点我也同意。只是与美国往事相比,《狂野派》明显是概念现行,故事略显刻意,一味的追求多义性,反而损失了情绪的连贯,甚至有时语意不明。但如今再想像美国往事那么拍电影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了。
影片里拉斯洛与哈里森有一段对话,拉斯洛的大概意思是说:一切国家、政权消散之后,我的建筑依然屹立不倒。而影片的结局也印证了拉斯洛的说法,哈里森倒在了大理石祭坛上,而拉斯洛最终向世人揭示了那栋建筑真正的意义。那就是他与妻子呆过的两座集中营的投射。
最后我来聊聊粗野主义与包豪斯。我看到有些学建筑的博主批评,电影歪曲篡改了粗野主义的真正含义。如果对比教科书上的内容,电影的解读确实不是正确答案。但大家要知道,艺术本来也是诠释出来的。包豪斯风格全胜在魏玛共和时期,有些建筑师用包豪斯的风格建造集中营。拉斯洛恰恰毕业于包豪斯,从这个角度看拉斯洛的作品是向世人展示了这种风格背阴面。
而粗野主义是二战后东欧左翼思潮的产物,灵感来自苏联的筒子楼。它追求公平,实用。背后的思想根基是集体主义的,时代背景是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住宅大量短缺。同时也是当时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为这种风格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样看的话拉斯洛的建筑,一开始就是一个社区中心,这正是粗野主义喜欢的那类建筑。只不过导演让拉斯洛在这件作品中夹带了私货。相当于是带有左翼倾向的拉斯洛对于保守主义的美国资本的一种公然对抗。
美国梦醒,该何去何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沾沾自喜的虚无主义
先两名亮明观点,我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在它的语境里,它的表达是成立的。 影片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不自知的虚无主义,而且还为此沾沾自喜。虽然两位主创接受采访时管着叫克制、不较劲。也许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他们特有创作态 ...
小时候的经典,原来就是一B级片
直说吧,《倩女幽魂》就是个B级片。就是那种在有限投资下,靠低级趣味吸引观众的那类玩意儿。打个比方他就像是零食里的辣条,毫无营养,吃到肚子里的除了辣椒素,味精就是防腐剂。我不禁感叹我们这代人小时候还真是无知啊,连这样的片子也能奉为经典 ...
震撼我的是酒店门童的那段话
这部电影给我灵魂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就像做电椅一般,一次一次的被更高电压的电流贯穿全身。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理性的谈论这部电影。 宋丹丹曾经有一句小品台词“做女人难,做名老女人更难!”那是一句自嘲的包袱。结合这部电影我把这句话扩写一 ...
贪多嚼不烂
《蛟龙行动》对比《封神》《射雕》可以说烂的不相伯仲。但《蛟龙》的20亿投资,票房却没有干过《熊出没》,有他自身独特的原因。在我看来这完全是片方咎由自取。 分析下来原因可以能有几个。 一是电影上映前的弱智保密营 ...
拍好了就是港版《涉过愤怒的海》。可是…
说实在的我是冲着林家栋去的,他的选的片子一直还是有些底线的。但这部《恶行之下》看来他是打眼了。其实从预告片的灰暗气质看,它有点像林家栋之前出演的《智齿》和《命案》,题材又类似《涉过愤怒的海》。 但全片看下来,这位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