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開篇一個搖搖晃晃的長鏡頭跟随男主拉斯洛一路從匈牙利的集中營來到昏暗的船艙,最終循着光源來到甲闆,陰沉沉的天空下自由女神像大頭沖下着進入鏡頭。這一個鏡頭即預示這拉斯洛的命運迎來轉折,在上半部電影中他将迎來新的生活,同時陰天和颠倒的女神像又暗示這個下半部電影中拉斯洛最終被資本強暴和壓制的命運,即所謂美國夢的破滅。有經驗的觀衆看得出這同時也緻敬和反寫了《海上鋼琴師》的開頭。 鏡頭伴随的無調性配樂,建築工地的敲擊聲、有輪船的汽笛聲,還有抒情的鋼琴聲。工業發出的聲音和鋼琴的抒情代表着極懼張力的人物命運。同時也是構成這個故事的重要的元素。
因此這一個鏡頭可以看作整部電影的觀看指南。暗示電影的結構ABCD到DCBA。
電影分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ABCD,是包豪斯與濱州鋼鐵的結合。表現拉斯洛的主觀能動性,失業重啟,被資本青睐,營救妻女。下半場DCBA,從老婆和侄女的到來能動性就轉移到了妻子手裡,最明顯的提示是,上半部開始是他找妓女為他服務,下半部是老婆幫他。他被資本強暴、美國夢破滅,是老婆幫他出頭。
關于中場休息。現在網上的版本是休息一分鐘,而影院版是十五分鐘。觀衆是真的可以走出影廳,上廁所、抽煙的。如果你是在影院觀看,當你休息完了之後回到影廳,你會發現影片的畫面風格變得和上半部不一樣了。上半部正好結束在他的建築被迫停工的時刻,一停就是六年。因此中場休息這十五分鐘正好增添了六年的時光流逝感。
影片還有難能可貴的一點是,明确的反政治正确的叙事。這在當下的好萊塢是珍貴的少數派聲音。影片上半部的唯一反派是他表弟的老婆,他污蔑拉斯洛調戲自己。這是對me to的反思。下半部強暴拉斯洛的哈裡森是男同,導演是在說不論性别,隻要階級足夠懸殊,下位者就會成為被剝削的對象。
從猶太人的視角從新審視美國夢,這個話題今天是有争議的。我個人也持保留意見。但影片在這個老的視角之下卻給出了新的态度。那就一個不在接受和解的解決态度。回看前幾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過往人生》在說回不去、忘不了。《米納裡》和《瞬息全宇宙》在呼籲移民與美國的和解。而《粗野派》的最後拉斯洛沒有這麼溫情,他選擇了放棄美國,逃離美國。這樣的表達正好映射出當下美國移民的生存狀态。
我們看到,洛斯洛的表弟放棄了猶太教,加入了新教,這表示新教文化對其他族群的壓制。此外還有哈裡森對拉斯洛口音的嘲笑,甚至最後身體上的剝削。這些最終導緻了猶太人群體的美國夢破滅。
猶太人從東歐逃亡到美國,如果美國夢也不存在,那麼他還能去哪裡?答案就是錫安主義的精神家園以色列。拉斯洛到了美國第一次從操舊業打造了一把包豪斯風格的梯子的時候,背景音的廣播就是以色列建國的新聞。因此影片裡的建築落成也可以看成是以色列建國的過程。也因此結尾處,拉斯洛通過他侄孫女的嘴,說出了他建築的真正表意,那是二戰前後猶太人的苦難紀念碑,也是戰後資本壓迫下的他自己的祭壇。這即是白人内部的身份政治。
影片在影像上面的設計可以說和影片主題相輔相成。導演嚴格的執行者上下兩個方位的視覺母體。你會發現,影片開頭拉斯洛走出船艙時,是由下至上的運動方向。當他的建築被迫停工時,他在山坡上往下走是一路下坡。影片上半段,你會發現拉斯洛每次和哈裡森見面,他都站在高處,屋頂、煤堆,這表示他在智識上對于哈裡森的優勢地位。而後半段在意大利的采石場哈裡森卻壓到了拉斯洛的身上。在縱向空間上導演也進行了精妙的設計,你會看到當拉斯洛順風順水時,他的背景總是一個通透的空間 ,如房間的走廊,代表加州鋼鐵森林的龍門吊。而當他遇到困境時他的背景就變成了一個密不透風的平面。
電影的結尾處理的也是非常的漂亮,對于這類天才故事,最後的高潮部分,一定是天才排除萬難,戰勝一切阻礙,完成作品,得到世人的歡呼。而影片卻是用了反高潮的手法,觀衆第一次看到建築的内部就是跟着幾根昏暗的手電棒去尋找自殺的哈裡森,觀衆看到的是巨大的、壓抑的、甚至陰森恐怖的建築的内部,而發戰争财的哈裡森此刻已經倒在大理石的旁邊,成為了教堂的第一個祭品。
我看到很多國外的影評拿《狂野派》來對比《美國往事》,稱其是另一部美國的史詩級作品。這點我也同意。隻是與美國往事相比,《狂野派》明顯是概念現行,故事略顯刻意,一味的追求多義性,反而損失了情緒的連貫,甚至有時語意不明。但如今再想像美國往事那麼拍電影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了。
影片裡拉斯洛與哈裡森有一段對話,拉斯洛的大概意思是說:一切國家、政權消散之後,我的建築依然屹立不倒。而影片的結局也印證了拉斯洛的說法,哈裡森倒在了大理石祭壇上,而拉斯洛最終向世人揭示了那棟建築真正的意義。那就是他與妻子呆過的兩座集中營的投射。
最後我來聊聊粗野主義與包豪斯。我看到有些學建築的博主批評,電影歪曲篡改了粗野主義的真正含義。如果對比教科書上的内容,電影的解讀确實不是正确答案。但大家要知道,藝術本來也是诠釋出來的。包豪斯風格全勝在魏瑪共和時期,有些建築師用包豪斯的風格建造集中營。拉斯洛恰恰畢業于包豪斯,從這個角度看拉斯洛的作品是向世人展示了這種風格背陰面。
而粗野主義是二戰後東歐左翼思潮的産物,靈感來自蘇聯的筒子樓。它追求公平,實用。背後的思想根基是集體主義的,時代背景是二戰後嬰兒潮的出現,住宅大量短缺。同時也是當時鋼鐵工業的技術進步為這種風格提供了技術支持。這樣看的話拉斯洛的建築,一開始就是一個社區中心,這正是粗野主義喜歡的那類建築。隻不過導演讓拉斯洛在這件作品中夾帶了私貨。相當于是帶有左翼傾向的拉斯洛對于保守主義的美國資本的一種公然對抗。
美國夢醒,該何去何從?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這樣是前蘇聯,早就古拉格了!
如果你喜歡《找到你》《我是高山》這類大女主題材的電影,那我推薦你去看看這部巴西電影《我仍在此》。整部影片幾乎完全依賴女主角菲爾南達·托雷斯的優雅表演支撐到最後。她的表現是否“炸裂”?我覺得談不上,但對這部電影至少剛剛夠用。從導演沃爾 ...
外國人看是故事片,中國人看是恐怖片
如果恰巧你生長在簡體中文的世界,如果你恰巧有個孩子,又恰巧你對你的孩子感到束手無策,或者你還是個孩子,恰巧你的父母讓你感到不可理喻,那麼我強烈推薦你看看這部《中國女孩》。但我要先提醒你,這部電影帶來的絕對不是廉價的心理安慰,也沒有解 ...
也許在導演眼裡中國有錢人就是這麼愣!
從金融題材的商業片來說,《烈金遊戲》還是挺好看了,比想象的要好。假如你不是金融從業者,隻是普通觀衆,那這部烈金遊戲還是可以給你帶來很足的類型爽感的。影片整體節奏緊湊,人物個性鮮明,我是一夜沒睡趕影評,然後白天又連看兩場電影,烈金遊戲 ...
喜歡宮崎駿的孩子,壞不到哪了去。
宮崎駿老爺爺的作品,從十幾歲看到四十幾歲,以前是和女朋友摟着一起看,現在牽着兒子的手再看。在這搖搖欲墜的世界,隻要看看宮崎駿的電影,就會覺得世界上還是有一些東西是堅固的,不會改變的。 因為我相信從小看宮崎駿長大的孩 ...
導演有私貨,你看出來了嗎?
我在這裡預測《水餃皇後》的票房會爆!三十億起步。它具備大陸爆款電影的所有特征。通俗易懂,勵志催淚,大國情懷,受辱情節,最關鍵的一點是所有的危機都是誤會。總結成一句話:沒有一頓餃子解不開的結。如果不幸被我說中了,那就證明中國觀衆始終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