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涅斯論瓦爾達》海報

截至今日,豆瓣上《阿涅斯論瓦爾達》的劇情簡介的最後一句仍是:“是為一生回顧展?言之尚早!”然而在今年的3月29日,這部電影已經可以蓋棺定論為“一生回顧展”了。

必須坦白的一點是,這是我看的第一部阿涅斯·瓦爾達的電影,因此我無法像許多電影老炮兒那樣表達出沉痛的哀傷,隻能對這位“新浪潮祖母”心懷敬意。

從《阿涅斯論瓦爾達》這個片名可以看出,這部電影是阿涅斯·瓦爾達自己講述自己。正片的“劇情”是瓦爾達坐在劇院裡進行一場“大師課”,為台下衆人講述自己的電影生涯,其中自然免不了剪入她自己執導的電影片段和攝影作品,以及制作一些藝術裝置的過程。

...

劇院裡的座談會

瓦爾達在現場說出了自己創作電影的三個關鍵詞:靈感,創作,分享。靠靈感創作大概是藝術家的“特權”。如果是商業電影,尤其是大制片廠時代,流水線生産的情況下,創作者很難僅靠靈感來創作。

當然瓦爾達也不是沒有限制的,在紀錄片中她談到拍攝《五至七時的克萊奧》時,最大的限制就是成本,于是她選擇就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拍攝,并且将時間跨度盡可能縮到最小,就連電影中的時間也和現實同步,這樣還可以節省場景的成本。

不過,當她揮霍起靈感來,可謂非常任性。她拍一群從垃圾堆裡撿剩飯的人,取名《拾穗者》,這本就是一個極佳的創意,在拍攝過程中她看到“拾穗者”們去撿沒通過篩選的土豆時,靈感迸發,停下拍攝,也去撿了一堆土豆,做成一個“土豆烏托邦”的藝術裝置。

...

瓦爾達撿到的心形土豆

這是瓦爾達拍片的常态,她可以因為拍攝途中腦子裡一閃而過的想法而改編整個拍攝計劃。誇張點說一句,并非隻有在特定條件或身份下才能靠靈感創作,而是看你有多重視你的靈感,以及你有多少能力能夠實現你的靈感。

《阿涅斯論瓦爾達》最震撼人心的地方,莫過于結尾。瓦爾達和JR坐在沙灘上,色調陰冷,沒有藍天和陽光,周圍是蠢蠢欲動的風沙。

此時瓦爾達的旁白響起:“大海總是對的,還有風和沙子,JR和我曾想象過,以這樣的方式結束那部電影(《臉龐,村莊》),我們在揚沙和風暴裡消失。我想,我将以這種方式,結束這個座談會,我消失在模糊中,我離開你們。”

...

瓦爾達和JR消失于風沙中

說完,鏡頭切換了角度,沙灘上果然揚起了風沙,瓦爾達和JR在模糊中褪去身影。一個月後,瓦爾達逝世的消息為這個充滿藝術感的離場增加了一層神秘的傷感。

《阿涅斯論瓦爾達》中有句台詞:“電影不是為了讓時間靜止,而是為了和時間共存。”

電影作為瓦爾達的另外一種存在方式,也不會随着生命的靜止而靜止,她消失于時間之中,也存在于時間之中,存在于那片印象派的田野裡,在三聯畫式的影像裡,在布滿紙片鳥的沙灘上,在那張寫着“AGNES V.”的交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