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開始追連續劇《創業時代》,我沒搞懂為什麼豆瓣上評分隻有3.6分,大部分人覺得劇情内容與現實不符,演員演技不行。我承認,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但這部劇并不是拍的那麼爛啊。

首先聲明,純屬我個人意見。

為什麼會看這部劇,第一集就吸引我的原因是:

1.郭鑫年在離婚的時候敢于淨身出戶,這是身為一個男人的擔當。多少男人在離婚時缺少這種敢于自己清零重頭再來?

2.鑫年科技散貨時分給兩位員工的錢,除了補發之前工資還多給了散貨費。現在很多公司面臨倒閉的時候或裁員、或散貨,能賴就賴,能跑就跑,還能想到主動給員工發賠償金嗎?如果企業對員工都那麼有責任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惠顧勞動仲裁了。

3.郭鑫年擁有一顆不服輸的創業者的心,有一種創業者的激情。作為一個創業者,能與我産生共鳴。

天使輪、A輪、B輪、......上市,這條路我也曾經幻想過,唯有經曆過這些幻想并且失敗過才能回歸現實,才能切切實實體會到賺再多錢不快樂又有何意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錢呢,生活夠用就足以。

這不是職業劇,不存在任何所謂專業性可言,所以不必用職業劇的眼光來看待,畢竟創業者就不是一個職業。至于很多拍攝的場景、編劇的各種不做功課,一部分是由于劇組拍攝條件(可用于制片的費用)造成,另外一部分是由于編劇的草率與自身就不是創業者的經曆有關。既然你們都知道看劇是無法獲得知識的,僅僅是娛樂而已,吐槽這個、吐槽那個的為什麼不去看紀錄片?為什麼不去看人物傳記類或者創業類書籍呢?

真是閑的吃飽飯沒事幹在網上打打嘴炮,做做鍵盤俠罷了。既然是娛樂,認真你就輸了。

從整個劇的商業角度來說,是完全成功的。兩家一線衛視黃金檔,三大視頻網站版權,第一集就顯現出來的無數廣告露出,這部劇不讓投資人賺錢就奇了怪了。即便豆瓣上1分,能給投資人賺錢的項目就是好項目。這是我從一個投資的角度上來看這個電視劇的,這要比拍完了上不了衛視,或者上了衛視和視頻網站卻收不回成本的劇好太多了。

現代社會中,電視劇也好電影也罷,已經不是藝術了,在我眼中就是一個個投資産品而已。無非就是電影由個人買單,電視劇最終由電視台(廣告商)買單罷了。錢都被别人賺取了,是好評還是差評别人早不在意了,所以我就沒搞懂吐槽有什麼意義嗎?是能讓AB和黃軒接不到活了,還是這部劇評分太低衛視和視頻網站紛紛退片?

既然作為消遣娛樂,電視劇質量的好壞根本影響不了你人生的軌迹,該上班的繼續上班,該創業的繼續創業,該吃鹹菜蘿蔔幹的繼續吃,該夜夜笙歌的決不會早睡。一切到了第二天早晨,太陽照常升起,你依舊還是昨天那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