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緣日記》海報
如果把《邊緣日記》從第38分鐘那場雨中打籃球的戲開始一分為二來看,簡直是兩部電影。前半部是陽光、熱情、籃球、友情,後半部是吸毒、堕落、偷盜、殺人。經曆這一切的是同一個人,即小李子飾演的與原型人物同名的吉姆·卡羅。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21歲的小李子已經走在了自毀式表演的道路上。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在1993年的《不一樣的天空》裡“毀”得更徹底。

吉姆哭着向媽媽要錢買毒品
雖然這是一部根據真人改編的電影,但本片的觀感更像是一部教育宣傳片,将一個少年被毒品危害的過程盡可能詳細地展現出來,片尾還加上一場忏悔戲份,告誡後人,說教意味濃重。

吉姆的忏悔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編排未免有些直白,不夠美觀。但若論現實意義,看到小李子這樣的小鮮肉被摧殘成小肉幹,相信會有一部分的少年觀衆能感受到毒品的可怕,從而警醒自己。它就像一碗廣東涼茶,不好喝,但是對身體有益。
片尾的字幕裡交代了原型人物的後續故事,吉姆·卡羅在17歲時完成了他的“basket diaries”(即片名,又譯“籃球日記”),随後在22歲出版了3部詩集,錄了4張專輯,成為一名頗受歡迎的文藝工作者。

吉姆從小就有寫日記的習慣
其中“籃球日記”正是電影中小李子一直在創作的作品。這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不過這并非個例,比如小羅伯特·唐尼也曾因吸毒一度陷入人生低谷,掙紮多年後,憑借2008年的《鋼鐵俠》迎來事業的新高峰。
當然,這種情況在我國比較罕見,或許是文化觀念上的差異,我們對個人道德方面的要求相對嚴格一點,而且往往會與作品挂鈎。
言歸正傳,電影在制造前後期差異化上下足了功夫,甚至在不了解故事背景的前提下,看前面半小時會以為這是一部緬懷青春的電影。明亮的色調,熱血的籃球賽,雖然有個很兇的神父在約束着吉姆這群人,但籃球教練卻看上去很能跟他們打成一片。

陽光健康的吉姆
吉姆第一次吸毒,是跟好友在兩個女生家裡鬼混時,受到女生的邀請。在他吸得正興奮的時候,導演安排了一大片紅色的光打在他的身上,覆蓋了鏡頭的大半部分,紅色似乎在暗示着危險的逼近。此後,電影進入黑暗色調,吉姆堕落了。

吉姆第一次吸毒
不僅吉姆的肉體和精神都變得黑暗,連他身處的社會都忽然揭開了面紗。
看似親和的籃球教練實則與這群未成年人有着性交易;吉姆他們的毒品被繳後,從他朋友的口中我們可以得知警察繳獲毒品後通常是自己享用或者再度轉手換取錢财;吉姆最後進了戒毒所,他的旁白也告訴我們在獄中比在街上更容易弄到毒品,顯然獄警是交易的參與者。

扭曲的籃球教練
這段對社會陰暗面的描繪,猶如領取駕照時駕校播放的車禍視頻,警告着那些将要踏入社會的少男少女們。
《邊緣日記》這種直接将黑暗展示在青少年面前的做法,與我們慣用的粉飾太平式教育截然不同。有時會想這樣做是否會超出青少年的接受範圍,是否能夠有折衷的處理方法。可與此同時又存在着另一種聲音在質疑着:産生折衷的想法本身是否就是一種粉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