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龍貓
最近有一部小衆片,讓龍貓印象很深。
《騾子》。
用一句話講,這是一個高齡老人為販毒團夥運送毒品的故事。

導演是上世紀炙手可熱的優秀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三十年代生人,曾在五六十年代的黃金時期活躍于大熒幕上。
不過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克林特就已經逐漸轉向幕後,如果不提到他的其他作品,這可能是一個你從來沒聽說過的名字。
不過,他的作品大家可能并不會陌生,新世紀産出的《薩利機長》《硫磺島的來信》《百萬美元寶貝》等優秀作品都出自他手。偶爾也會見到他在影片中擔當一些次要角色,在主線之外起到矛盾沖突的潤滑劑作用。
這種潤滑,實際讓主角主動走入了一種上升語境中——當挫折産生時,如何處理釋出的矛盾沖突?次要角色如何拯救主角的認同危機?

在克林特的電影中,認同危機經常發生,本片也是如此。
在《騾子》中,老克林特成了主角,在運送毒品和拯救家庭危機之間尋找救贖的可能性。

救贖是他的影片中,調節認同危機最主要的一種方式。
《百萬美元寶貝》裡的教練,《廊橋遺夢》中的攝影師,都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中産生了相同的救贖作用。
救贖關系實際上強調的是個體間的聯系,因為外在的受力作用産生情感交互,并最終得到内化。主角在緩解矛盾沖突時,需要去内化這種救贖,如果角色本身并不認同它們,那麼救贖本身就毫無意義。

其實,從演員到如今的多栖發展的過程中,克林特始終在扮演着一種兢兢業業的調節角色,調節着社會與影像媒介之間情感的對接,軟化社會間的矛盾和認同危機,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更加生動準确。
尤其是在年紀越來越大之後,社會情感的強聯系性讓他意識到,存在于人物之間那種微妙的互補作用。
這也是救贖主題之于克林特的意義所在。
你可能很難感受到這些作品中,作為導演的克林特細膩而又獨立的個人情感,但在本片中,認同危機的消解正如救贖的個人化一樣,需要更加社會化的展現方式。

當年邁的主角厄爾一次又一次的錯過自己家人的重要節日和紀念日時,情感的隔閡也随之加劇,最柔軟的愛也會變成最堅硬的恨。
這一點在電影開頭的片段中得以展現。當厄爾沒有按約定出現在自己女兒的婚禮上時,十幾年後,外孫女的婚禮也同樣不歡迎他。與家庭之間的隔閡逐漸演化為一種強大的矛盾,沒有了社會和家庭的認同,厄爾變處于孤獨的狀态之中。

為了走出這種狀态,赢得家人的認同,厄爾選擇走上了運毒的路。通過豐厚的報酬,他得以包攬外孫女在婚宴上的花銷,獲得了家人最初的認可。
讓情感得到認同,也就是本貓前面所提到的情感社會化,是克林特另一個想要達成的結果。
當主角在為救贖鋪平道路之時,就必然需要得到适當的反饋。
比如,《廊橋遺夢》中的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她并沒有一開始就愛上雜志攝影師,而是當兩個人相熟相知之後,情感才開始産生化學作用。
最終,當弗朗西斯卡的子女們選擇原諒母親時,她的情感才真正得以社會化。
正如任何道德在真愛面前都不堪一擊一樣,當情感得到反饋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開始轉變。我們可以将之稱為對愛情的救贖,也可以看做一種補償。

人們總會對自己未能做到的事情抱有缺憾之情,所以當物是人非,選擇原諒和補償是人類對待情感最普遍的方式。
于是,“情感補償”就出現了,它是存在于愛(情感)的認同與救贖(付出)之間的一種催化劑。
不過,情感補償的意義也因電影語境的不同而不同。
在《心靈捕手》裡,不同角色個體的缺失情感,都因為其他角色而出現補償作用;在《雨人》中,兄弟二人間的補償效應被清晰地展現在觀衆面前,當這種補償作用生效時,你會發現情感在産生微妙的變化。

救贖是補償的一種結果,而社會化情感則是前面兩者的一個集合。
在情感補償的作用下,你無法再把角色的情感看作是單一個體的情感,而應該看做是個體基于社會所産生的情感。随着情感的交互作用産生的變化,我們在看待事情的态度上也會産生變化。
社會情感是個人與家庭、與社會産生聯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本片中,當知道前妻病危的消息時,主角厄爾正在運送貨物的途中,是選擇繼續運送貨物,和從前一樣将工作放在第一位,還是放棄工作,回到心愛的妻子身邊,成了老厄爾當下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最終,厄爾回到了自己的妻子身邊,抛棄了畢生追求的工作。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救贖便也随即産生。
妻子原諒了厄爾,厄爾也重新赢得了妻子的愛。在最後的法庭宣判中,他也勇敢地承擔起了作為社會個體的責任,讓情感得以強化。

在這種社會情感中,因為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互性,将人們聯系起來,産生新的認知信息,情感補償就是在這一階段開始生效的。
而作為輔助情感的故事題材,期間的作用在于給予故事充分的空間背景和核心信息。
在《廊橋遺夢》裡是出軌的愛情,在《百萬美元寶貝》裡是驚險的拳擊賽場,在本片中則是危機四伏的毒品市場。這些情境都在展現着一些危險的行為或态度,并随時可能讓角色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但正因如此,補償效應才如此明顯,情感和救贖才越發珍貴。

克林特在處理情感這種複雜而又敏感的東西時,總是能夠展現出很多導演所很難擁有的,對生活的敏銳感知和觀察力。
就像年輕的英雄角色踏上征途,又在老年之後返回故土一樣。
人們的生活軌迹,在兜兜轉轉間,總會回到最初的位置,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繼承着某種儀式感,期待能夠完善任何形式上的缺失。
熟悉了世界的我們,早已确信任何人都無法脫離社會而獨自生活,當家庭與個人之間的情感間隙逐漸增大時,問題就随之産生了。
本片就是這樣一部充滿了家庭細節探索與思考的作品,但如果抛開情感這個點來看的話,它又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公路片和懸疑片。

一方面适應新時代的步伐,強調類型片和戲劇沖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對家庭與個人情感的思考,是克林特之所以成為“常勝将軍”的原因所在。
愛和救贖是大環境下永恒的命題,但是傳統意義上的情感類劇情片因為沒有新意,所以很容易碰壁。而在克林特的作品裡,不同風格的外殼顯然能夠幫他來迷惑觀衆的認知。
本片中這個改編自報紙新聞的運毒故事,成了克林特手中精美的外包裝,當你逐漸被故事所吸引時,也自然會接受合理的情感升華。而将罪惡的困境與家庭的救贖相補償,是表現忏悔式結局的最好方式。

作為一名大半生都在銀幕前後奮鬥的前輩,克林特所作的貢獻根本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如果不是如今這部《騾子》的出現,本貓甚至都很難意識到這位導演的存在。
相比于他那些優秀的作品而言,克林特始終是默默無聞的。
但如今,89歲高齡的老爺子重新拿起執導筒,在銀幕上展現出自己精湛的演技時,本貓深為感動。

倘若還沒有看過本片,真誠的推薦大家去看。
這是一部關于人與人之間真誠情感的佳作,本貓相信,它也将再次觸動你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