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幽靈船”嗎?如果有一天你登上一艘陌生的船,卻發現甲闆上躺滿了滿身血污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會震驚還是會絕望?

12月8日剛在騰訊視頻全網首播的《埃博拉前線》,開篇就給觀衆呈現了這樣一艘“幽靈船”。

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埃博拉前線》由楊文軍任總導演,楊文軍、石栾、曹振宇執導,南柯任總編劇,南柯、劉峰、王越、曹文悅編劇,羅晉、毛曉彤領銜主演,故事圍繞着2014年中國援非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病毒展開。

《埃博拉前線》是“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也是總局重點推動的主題創作電視劇項目之一。

去年上半年,廣電總局曾為《功勳》《山海情》《在一起》在内的八個項目,專門開過創作推進會。《埃博拉前線》是八部劇中最後一部待播劇。

...

這樣一部重頭戲,具體成色如何,自然也牽動着觀衆的心。開播之前,筆者觀看了《埃博拉前線》的一小時長片花。首播之後又連看兩集。大行與細謹的兼顧,第一感受就是:這戲穩了。

它呈現醫療内容,卻未将鏡頭簡單地對準手術和治療的過程,而是将醫生之責任與人間大愛緊密相連;它聚焦援非合作,卻超脫了普通的國别之分和疆域之界,貫徹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它有異國他鄉的風味,也寫中非文化的差異。它将中非五十多年來的醫療合作精神,生動形象地講述了出來。

前線之“真”:當兇猛病毒與絢爛文化相遇

醫療題材劇,本質上仍然屬于行業劇。是行業劇,就不得不面臨一個大衆讨論的熱點:“像不像”和“真不真”。像不像,說到底還是藝術和現實的關系,算不得最為緊要的問題。而真不真的核心内裡,聊的還是行業戲的專業性。

但行業劇的專業性應當如何衡定?是對辦公室生活的完美複刻,還是對當代職場人集體困境和焦慮的充分聚焦,亦或是對人情世故的展現?衆說紛纭。

《埃博拉前線》在這塊給出了一種新答法。

...

專業性依舊是基本盤,但更難得的是它提供了一種陌生情境下的再現。它沒有做成簡單的病毒科普紀錄片,而是将戲劇故事與醫療背景有效結合。

《埃博拉前線》圍繞抗擊埃博拉病毒、揭秘鑽石走私案兩條線索展開。前者的重心是以鄭書鵬(羅晉 飾)為代表的援非醫療隊,後者主角是華裔記者何歡(毛曉彤 飾)。兩條線索看似平行,其實環環相扣。通過兩者行進軌迹,觀衆既可以看到埃博拉病毒的兇猛,也足以窺見非洲文化的絢爛。

埃博拉病毒的毒性,不言而喻。在傳染病評估中,四級病毒是最危險的存在,而埃博拉病毒,又是四級病毒中最緻命的一種。患者緻死率高達50%-90%。

這種殘忍,首先體現在“零号病人”抽動的雙腳上。

...

嘔血的鏡頭自然可怖,但對“見多識廣”的觀衆來說,其壓迫感遠不如雙腳抽動的主觀鏡頭來得猛。前一秒還在苦苦掙紮,後一秒就天人兩隔。此外,主創還特意用字幕、旁白的形式,把埃博拉病毒的相關知識“打在了公屏上”。這種直接、高效的科普,讓觀衆在倒吸涼氣的同時,也不再是單純地“不明覺厲”。

前兩集最有看頭的,當屬鄭書鵬進入P4實驗室化驗病毒樣本那場戲。“零号病人”究竟感染了何種病毒?雖說劇名就已經昭示了真相,但對于鄭書鵬來說,這仍然是一個待解的難題。化驗結果沒出之前,希望仍然是有的。

...

非虛構文學《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中提到,要進入P4實驗室,須先穿過三道門。先在1級區域穿好手術服,通過一道門進入2級區域經由紫外線照射;再穿過一道門,穿上生物密封防護服,用通氣管為防護服充氣;最後穿過一道門,到達4級區域。如果觀衆看得仔細,會發現鄭書鵬的操作完全合規。據悉,劇中出現的P4實驗室,完全使用了真實的實驗設備和器材,可見其嚴謹了。

...

檢測報告顯示病毒陽性之時,整個實驗室幾乎安靜到連呼吸聲都消失了。

他原路返回,任由消毒液傾倒在防護服上,一言不發。整個房間血色彌散,壓抑感籠罩在所有觀衆的心頭。此處以暖光寫冷意,凸顯出一種強烈的反差感。

何歡這條線,則是另一種味道。前兩集她的戲份不多,但仍然能見到不少異國他鄉的痕迹。

比如,鑽石走私的血腥。在西非,鑽石走私屢禁不止,甚至還産生了一個專有詞彙:血鑽。不知有多少無辜者死在走私犯的槍下。

又如,親吻死者的習慣。非洲的傳統葬禮上,為了寄托哀思和表達對死者的尊敬,全村的人都要親密接觸遺體。而埃博拉病毒,恰巧通過體液傳播。

...

這些穿插在主線中的大量細節描寫,不僅刻畫了兇猛的埃博拉病毒,更展現了陌生而又獨特的非洲地域文化。看戲時,總讓人覺得:這就是非洲。

前線之“暖”:血淚中更見情誼

埃博拉病毒固然可怖,可《埃博拉前線》并沒有僅僅将目光局限在病毒威力上。

過分強調刺激場面,是類型劇的慣用手法。這部劇跳出了這一束縛。有張力的鏡頭自然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以及在災難面前的抉擇。

更遑論,無論是類型劇還是行業劇,在貫穿主題的支撐外,都需要層次豐富的情感表達作為“血肉”。這樣人物才能鮮活,才能更好地引起觀衆的共情。

...

鄭書鵬和蓋斯姆之間是亦師亦友的情誼。

鄭書鵬是個略帶“潔癖”的醫生。他喜歡一切整潔有序的事物,認為醫生與病人之間不應當有“擁抱”這種不規範接觸。所以,當蓋斯姆和自己的病人互相擁抱時,他頗為不滿。對病人來說,治好病才是關鍵,擁抱無濟于事。

蓋斯姆則笑道,這是非洲人民表達友好的特有方式。醫生不隻是治病救人,更要為他們提供一種心理撫慰。在卡巴利亞,死亡不是終點,隻是全新開始。

醫學界有句名言: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話用在以蓋斯姆為代表的非洲醫生身上最合适不過。由于當地醫療條件不足,所以很多時候醫院并不能完全治愈患者的疾病,更不用說對抗埃博拉病毒這種烈性傳染病了。

性格迥異的兩人,也在不斷的接觸中完成了成長。蓋斯姆染病後,他的妻子守在老家,鄭書鵬冒着危險每日探望,蓋斯姆也将自己的吉祥物贈予鄭書鵬。

...

蓋斯姆臨終前,鄭書鵬隔着塑料布與之緊緊擁抱那場戲,看得人淚目。明知他是埃博拉病毒感染者,這名抵觸不規範接觸的醫生,卻甘願給他臨終撫慰。兩人的交情,是“小我拉動大我”的見證,是中非友誼長青的最好說明。

援非醫療隊之間的“戰友情”也值得一提。“零号病人”的“密接”有6人,護士王雯茜(李子璇 飾)是唯一的中國人。發生院内感染當天是她的生日,鄭書鵬特意去菜市場給她買了一堆好吃的。沒成想,這次的生日卻隻能隔着屏幕過。

雖說醫療隊中也曾有悲觀情緒産生,但為了激勵王雯茜,他們打起精神唱起了生日歌。沒有人知道未來安全與否,可在那一刻,他們的心真正連在一起。

謝雲虎(劉天佐 飾)的表現則更像是我們身邊人。他有醫生的擔當,也有常人的恐懼。當他觸碰到蓋斯姆摸過的栅欄,第一反應就是深吸一口氣。埃博拉病毒可是通過接觸傳播,誰碰到不吓破膽?好在,一切都是虛驚一場。

...

何歡的身上,更多展現的是身為新聞人的責任感。有人說,戰地記者是新聞記者這個職業在極端條件下的最高表現形式。不顧危險假扮醫生前往疫情首發地的何歡,完全擔得起“一顆心似火,三寸筆如槍”的贊譽。更不用說,首發病例出現在反叛軍的地盤,那裡到處是荷槍實彈的恐怖分子,視人命如草芥。

師徒之情、戰友之誼、責任之重,在劇中人物的穿插勾連下,《埃博拉前線》的基調就定住了。在後續的情節發展中,鄭書鵬與何歡的相遇将會是叙事的重點。在緻命病毒與恐怖侵襲的雙重威脅下,兩人又将如何建立統一的防疫網絡?

前線之“難”:大國擔當的盡數展現

最後,還有些感觸不吐不快。

《埃博拉前線》是以2014年中國援非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病毒事件為原型改編,不僅鄭書鵬、蓋斯姆有對應的人物原型,連醫護團隊也不例外。

前兩集,最讓我感動的不隻是鄭書鵬和蓋斯姆的跨國友誼,以及蓋斯姆對病人的關懷之情,還有一個更為現實的場景:燕都省人民醫院開展的體能測試。

為何要體能測試?都知道考人民警察崗需要體測,怎麼連醫生都開始體測了?因為要選出身體素質好的同志,前往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爆發了埃博拉疫情,為什麼還要派遣醫療隊前往卡巴利亞?因為人類本就是“命運共同體”。

...

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與國間的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臨諸多共同挑戰。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如何、是否願意,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

這絕非說說而已。中國援非醫療隊已經有接近60年的曆史。自從上世紀60年代始,一代代中國援非醫療隊隊員遠赴大洋彼岸,在陌生的非洲大地上用自己的心血以至生命,生動地诠釋了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人道主義精神。

所以我們在劇中可以看到,不隻援非醫生将非洲病人視作自己的同胞,當地的居民也對中國醫生頗為尊敬。得知鄭書鵬、謝雲虎服務期滿即将離開卡巴利亞,賣菜的小哥萬分不舍,更是拿出自己準備已久的本地棕榈油送給他們。

...

在中國留學多年的蓋斯姆,曾和鄭書鵬聊起過自己的願望。前幾個爽快吐露,唯獨最後一個卻支支吾吾。這個願望,觀衆在他去世後留下的“絕筆信”中看到了。那就是:我想回到中國,回到我的母校去看一看。天真到浪漫。

《埃博拉前線》除了講好一個中非友誼長青的醫療故事外,其背後傳達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意更加令人深受感動。這部劇總共24集,如今剛播2集。故事剛剛開篇,接着看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