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電影團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延安與八路軍》。編導袁牧之,攝影吳印威,後來徐肖冰也參與了攝影。參閱有關回憶文章,該片大緻内容為,開篇是祭祀黃帝陵,然後依次展開革命聖地延安城,毛澤東等黨中央領導人的活動,全國青年、海外華僑奔向延安,敵後戰場的戰鬥場面,尤為珍貴地拍攝到了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和英勇國際主義的戰士、著名醫生白求恩火線搶救傷員的鏡頭。
大家知道,延安當時沒有條件進行 35 毫米影片的後期制作。該片完成前期拍攝後,前往前蘇聯進行後期制作時,突發蘇德戰争,蘇方電影制片廠在慌亂撤退時,該片底樣片被丢失,這是中國電影史上令人痛心的極大憾事。這部影片既未完成,又未留下任何文宇資料。那麼,怎樣得知該片的開篇設計的呢?這主要是依據該片主要攝影吳印鹹生前的親筆文章。他說:“《延安與八路軍》1938年10月1日開拍,第一組鏡頭是陝西中部的黃帝陵,中國電影博物館陳列油畫:從黃帝陵開始來展開影片的内容。”
緊接着的向題,這個開篇有何重大意義?這就要 全輪傅鐘将軍遠見卓識的指點了。他是全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子上将軍銜),抗日戰争時任前方八路軍總部政治部主任。1940年初,在敵後晉東南某地代表總部各首長接見攝制組時說了這樣一番話:
“得知影片叫《延安與八路軍》時,大家非常高興,尤其聽說第一組鏡頭拍攝的是橋山上的黃帝陵,更加感到親切。因為1937年8月洛川會議之後,我随朱、彭和任弼時等同志也去過黃帝陵,在軒轅廟大殿裡,朱總司令還說,清明節前毛主席代表紅軍和蘇區寫的《祭黃帝陵文》,就是我們開赴抗日前線的《出師表》。表明我們代表着全民族的利益,誓死為驅逐日寇出中國而血戰到底!所以我們大家,對于影片從黃帝陵開始,認為意義深遠。”
由此證明,正是傅鐘指明了《延安與八路軍》以黃帝陵為開篇的深遠意義,同時該文也暗示了袁牧之那不同凡響的大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