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納衆多編劇中脫穎而出的柴納克,在20世紀30年代末的片廠管理者當中,是唯一“富有創意的主管”,也是唯一積極參與實際制片的片廠高級主管——他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50年代。柴納克親自監督福斯的所有A級片,從蒂龍·鮑爾(Tyrone Power)主演的冒險浪漫故事之類創造收益的“老套”(這是柴納克自己的說法)影片,到簽約明星亨利·方達(Henry Fonda)主演的備受稱贊的“約翰·福特系列電影”(John Ford pictures):《鐵血金戈》(Drums along the Mohawk;1938)、《青年林肯》(Young Mr.Lincoln;1939)和《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40)……1939年,鏡頭鍍膜推出,使得通過鏡頭進入攝影機抵達膠片的光線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五。這樣一來,電影攝影師就可進一步縮小鏡頭光圈,獲取更銳利的影像解析度。米切爾BNC攝影機的到來——它是1934年推出的,但直到1939年都沒有生産幾台——也産生了一定影響。這種攝影機摒棄了笨重的外部隔音罩,而采用内部隔音,由此淘汰了外部隔音罩的玻璃闆,鏡頭也不必隔着這層玻璃拍攝電影了,使得穿過鏡頭的光線進一步增加了百分之十。些技術發展的結果可以從攝影師格裡格·托蘭為威廉·惠勒、約翰·福特和奧遜·威爾斯掌鏡拍攝的影片中看出,例如惠勒的《死角》、《呼嘯山莊》、《黃金時代》,福特的《憤怒的葡萄》和《天涯路》以及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傑弗裡·諾維爾-史密斯《世界電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