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嫌疑人》是網友津津樂道的典型“多重反轉懸疑片”。

這類電影,大夥兒讨論的焦點往往在邏輯是否合理,角色表裡是否如一,設局是否高明,情緒宣洩是否充足,等等。

不過除此之外,懸疑片能否讓人看個盡興,有時講故事的手法比故事本身更起作用。

如果說大多數該類型,是竭力把真相藏起來,誤導你在假象裡越迷越遠,一直到反轉來臨那一刻才被狠狠鎮住。

那麼《拯救嫌疑人》就好像是在心疼觀衆,生怕反轉來臨時,你受不住那麼大的心理拐彎,要先塞幾個枕頭來緩沖。

具體到情節上,好些地方它明明有實力瞞天過海暗度陳倉讓你大吃一驚,卻提前通風報信,給你打幾個預防針。

看一下片中幾個主要的反轉:

-------------劇透分割線----------

證據兇器沒有被檢察長團夥銷毀;

檢察長兒子當庭認罪又被判無效;

檢察長包庇兒子罪行被錄下呈堂證供;

人畜無害的死刑犯其實是真兇;

痛失愛女的惠英紅指使綁架了張小斐女兒。

每個單獨來看,不說嚴絲合縫,至少也有情有理,邏輯上大體都是成立的。

畢竟有韓國高分原版打底,隻要改編不是亂編,肯定差不到哪裡去。

但同樣的情節,新版在手法上大相徑庭,而且跟許多懸疑片的套路反着來,不搞完美欺騙,喜歡高調預示。

首先,罪證兇器沒有被銷毀,是因為張小斐李鴻其推斷出案件牽涉很大,背後有權勢人物插手。

于是将計就計,拿自己當誘餌釣出了檢察長這條大魚,還用智能手表錄下了他自承罪行的證據。

他們是怎麼引誘他招供的呢?張小斐說“包庇命案、銷毀證據,你身為一個檢察長應該清楚這麼做的後果。”(大意)

她在被綁架毆打命在旦夕不斷求饒時,突然說出這一句這麼語法完整義正辭嚴的話,相信許多人聽到都覺得頗為突兀。

從劇作上她完全不必這麼說的,比如改成“你是個檢察長,這麼做的後果,你應該很清楚!”

這樣口語自然得多,也絲毫不影響後面檢察長接茬,承認自己是為了兒子才知法犯法。

為什麼讓她這麼說呢?等到庭審我們知道,原來這個當庭問話的書面語法和質詢語氣,正好對應說話對象不止檢察長而是整個法庭這一布局。

也就是說,影片在設局時非但沒打算隐瞞,還故意制造台詞上的突兀,主動露馬腳給我們。

之後在法庭上,張小斐用心理攻勢讓檢察長兒子認罪,但控方找來精神醫師證明此人心理異常,供詞不能采用。

這點也是劇情早就透露給我們的。

因為之前此人在老爸面前說過,根本不記得自己殺過人,後來在病院面對張小斐,又神神叨叨的半句清醒話都說不出,很明顯腦子不正常。

所以即使他當庭承認殺人,我們也難以相信案子會這樣結束,因此後面證詞被推翻,我們的情緒也不會有多大波瀾。

其實,假如前面不把他記憶缺失、精神異常交代那麼具體,對整個調查破案的影響微乎其微,還能讓精神鑒定更為有力。

主創當然不可能沒想到這一點,但他們還是非交代一番不可,妥妥就是故意的。

再看死刑犯被釋放後,突然一改溫和無助的印象,露出虐待動物心狠手辣的一面。

這應該是全片最狠的反轉,主創也把提示給得極其充足——他在法庭上的熟練表現。

律師遲到,法官問他是否願意自辯,回答非常理智和有策略:請再等幾分鐘。

後面作為證人,他大聲疾呼:“各位扪心自問,我害怕有錯嗎?法官大人,我想活就該死嗎?”

聲情并茂,感染力極強,連資深律師張小斐都露出贊許的神色,确實是一步好棋。

綜觀全片,沒有人教過他這麼說,沒有任何他自學庭審辯護的片段,甚至連一絲他心智老練的提示都沒有。

他突然使出高招,不但無助于掩蓋清白,反而明晃晃提醒觀衆有詐——這家夥,絕對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

另一個重要的線索是,李鴻其作為“警局破案率第一”的警察,在剛接觸這個案件時傻話連篇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比如張小斐提出,屍體被清洗幹淨,現場腳印卻完全沒擦,一定有貓膩。

這樣連外行都能看出不對勁的地方,他卻不屑一顧,滿不在乎說就是兇手業餘而已。

故意拉低他的辦案水平,突出身份和認知之間的反差,顯然也是有意的設計。

果然後面呼應來了,看似精明的張小斐判斷失誤,看似糊塗的李鴻其直覺反而是對的,有點《名偵探柯南:水平線上的陰謀》柯南錯小五郎對的意思。

還有惠英紅才是綁架元兇這個反轉,影片也不斷安排劇透。

且不說這麼大牌的演員,隻出現兩場戲已經很可疑,兩次重複“女兒被殺死兩次”的社會主題,就更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

後一場戲張小斐以此當庭做了一番公益演講,引得全庭鼓掌,卻讓影院裡都笑場了,可見重複主題遠遠不足以讓人打消懷疑,惠英紅的戲肯定還沒完。

果然,後面的工廠對決、跟張小斐女兒的相處,那樣的演技密度、動作強度、情緒濃度才符合她的影後咖位。

整體來說,《拯救嫌疑人》給我的感覺有種獨特的怪異。

一方面全片如假包換都是懸疑題材的氣氛和拍法,另一方面主創又似乎不想讓懸疑驚詫感太強烈。

感覺上,像有兩個人在暗暗較勁着給你講故事,一個用各種假象、語焉不詳盡力把你蒙在鼓裡,另一個不斷主動暴露破綻,告訴你童話裡都是騙人的你可别上當。

或許有人反對:這不是很正常嗎,反轉當然不能硬來,前面總得布置些鋪墊,留一些照應,邏輯上才完整吧。

這說法沒錯,但就像我前面講的,片中大量提前給到的暗示,都明目張膽地超過了必要的強度,到了故意引人疑心的地步。

可能有人還是不同意:說不定隻是因為主創功力不到家,沒把鋪墊的分寸掌握好呢?

但上文也提了,從布置懸念的角度,有些預防針壓根沒有打的必要,一打再打,就足以排除主創不小心或不熟練的可能。

對照原版電影,更可以看出這些改動都是精心考量過的,不是腦子一熱的顧此失彼。

當然,我也沒法判斷他們這樣改動的原因,隻想說:

我們觀衆都身經百戰,遇上再強的反轉,也受得住。

下次再拍懸疑片,請放馬過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