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少年2》比1好看。

一個原因是搏擊比舞獅遠遠更對我的胃口。

小時候看徐克的《黃飛鴻》系列,舞獅時間一長我就坐不住,他們跳得再高、花樣再多也開始無聊。

但轉眼黃師父跟鬼腳七、納蘭元述上蹿下跳地拆起招來,我立馬興奮起來,巴不得他們打個沒完沒了。

而《雄獅少年2》打得好看,打得量足,武戲分配均衡,當成真人功夫片看,也是翹楚。

另個原因是,電影裡張教練這人物很有腔調,懷疑是參照了李小龍作為原型。

教練跟隔壁拳館打比賽輸了,多年耿耿于懷,想了許多辦法東山再起。

李小龍跟唐人街的黃澤民比武,取勝比預想的久,意識到所學有缺陷。

教練被打壞了眼睛,視力不佳需要戴眼鏡和墨鏡。

李小龍有高度近視,生活裡也總是以眼鏡和墨鏡造型示人。

教練摒棄門派之别,懇求多位傳統高手指導阿娟,一度引來拒絕抵觸。

李小龍開武館沒有分别心,白人黑人都照教不誤,遭到華人武館排斥。

教練說傳武大師實戰少,體能差,空有絕招但上擂台不行。

李小龍指出傳統武術的短闆,進行改良融合,創立了截拳道。

教練反複觀看國外拳賽,向阿娟強調傳武要融入現代搏擊的理念。

李小龍鑽研比賽錄像,與同行交流,在截拳道中引入跆拳道側踢、擊劍步伐等。

教練提倡擂台上下有别,實戰百無禁忌,決戰中阿娟還戴摘手套各打一場以示區别。

李小龍提倡無限制格鬥,電影《龍争虎鬥》戴分指手套打擂,展示了牙齒破關節技。

教練注重訓練方式的不拘一格,有傳統器具也有現代的重訓、抗擊打,還從術入道發明了草叢心理戰術。

李小龍熱衷探索五花八門的訓練方式,家中擺滿健身器材和書籍,甚至用電擊來練肌肉,開創了從術入道的武術哲學。

教練第一次測試阿娟的水平,猶如李小龍在《盲人追兇》給男主角教拳,都是先讓對方任意攻擊,自己後發先至攔截反擊,展現出遠超對方的反應速度和實戰技藝。

這麼一對照,不能說一模一樣,起碼也是絲絲入扣,八九不離十。

當年《雄獅少年1》借鑒了周星馳電影的劇本模式,而周星馳的最大偶像正是李小龍,他在《食神》《新精武門》《功夫》等片中多次惟妙惟肖模仿過偶像。

因此《雄獅少年2》借用一個重要角色來還原李小龍的神貌,也是創作思路和精神上的延續,有迹可循,合情更合理。

事後諸葛亮地看,不管對手多強,阿娟從踏入武館的那一步就已經鹹魚翻了身。

有李小龍當師父,還怕打不赢誰?

暢想一下第三部,職業拳手阿娟出戰國際MMA賽事,與精通地面技的高手Tony狹路相逢。

機緣得到一位隐居舊金山的華人教練相助,勤練苦拼終能險中求勝,并在決賽高喊:Tony,你完蛋了!

那位師父可以姓葉,找甄子丹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