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場沒有男性觀衆,真是可惜,這部電影會讓男人看得無地自容的(男人看了也不會無地自容)。電影把男性又貪心又怯懦的本性真是演繹到了極緻。電影中的主人公加斯帕就是這樣,對方稍微給點希望,他就往上湊,人家一旦不給他希望,他就往後躲。
—現實中的男人可能也是這樣子,很幼稚。電影中的三個女生都非常優秀,他哪個都配不上。
—在《冬天的故事》中,女主人公面對三位男性,她會選擇自己摯愛的;這部電影中的男主人公面對三位女性,他選擇的是主動靠近自己的。這部電影的叙事手法和《冬天的故事》很像,都是日記體。電影的開頭和《冬天的故事》也非常像,包括在海灘延伸出的像碼頭一樣的斜坡,感覺像是在一個地方拍的。
—之前我們看過《春天的故事》和《冬天的故事》,都是從女性的角度拍攝的,這部電影是從男性的視角來演繹的。三位女性中我更喜歡瑪戈,她從一開始就很清楚加斯帕是什麼樣的人,應該和他保持什麼樣的關系,她是最清醒的。其他兩個女生雖然也很優秀,但是在和男生的關系中太強勢了,甚至在左右加斯帕。加斯帕就像個小男孩一樣,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确實有點腳踩幾隻船的意思。
—我在看電影的時候想到了《圍城》,方鴻漸也是面對三位女性,從蘇文纨到唐曉芙再到孫柔嘉,三位女性連番出場,方鴻漸在面對着三位女性的過程中,他的虛僞、膽怯、沒擔當、懦弱的特點一點點地被三位女性照射出來。有趣的是,唐曉芙應該是更适合他的,但是有點心機的孫柔嘉倒是把他給拴住了。
—蕾娜、瑪戈、蘇蓮吸引加斯帕的點是不一樣。蕾娜有點高嶺之花的感覺,即便是在聊天當中也對加斯帕若即若離,所以他從蕾娜身上希望得到的是一種自我印證,或者說是一種認可。蘇蓮,長頭發的唱歌的女孩,她的漂亮和率真吸引了加斯帕,她有種說一不二的個性,在音樂方面兩個人比較契合。瑪戈是三個女生中把他看得最透徹的一個,加斯帕和她在一起最舒服,她不給加斯帕壓力。我覺得加斯帕對三位女性中的任何一位都談不上愛,他隻愛他自己。
—男生一輩子最忘不掉的是蕾娜,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即便在将來加斯帕結婚了,依然很容易被蕾娜勾引。
—最容易被甩的是唱歌的女孩蘇蓮,她以後很有可能變成飯黏子。她其實很率真,她是三個女性當中最用心的。
—蘇蓮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有原則的”,其實一直是她在制定規則,加斯帕在蘇蓮面前沒有任何話語權。加斯帕有點社恐,喜歡音樂,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當他和蘇蓮談音樂的時候,他們兩人是比較對等的。在我看來加斯帕和瑪戈還有蕾娜沒有特别對等的感覺,他像是被牽制或是被左右的。
—我覺得加斯帕和他最喜歡的女生蕾娜是最般配的,兩人都是海王,都是時間管理大師。當加斯帕等待蕾娜的那幾天,蕾娜說自己遇到三四個男生,并且抱怨說纏着她的男人總是她不喜歡的。對于加斯帕來說,他隻會選擇主動走近他的女生,但最後說起來也是有一堆女生纏着他,甚至加斯帕也會發出類似的抱怨說纏着他的都是那些他不喜歡的人。有一個小細節,蘇蓮最後知道了蕾娜是加斯帕喜歡的女孩,蘇蓮的反應是,“天呐你居然喜歡這樣的女生!”我想蘇蓮對蕾娜是有所了解,她知道蕾娜是一位情場高手。瑪戈最初根本不打算把加斯帕當男友,她隻想和男生做很普通很平淡的朋友。她一開始就知道這個男生是什麼德性,她隻是出于作為一位人類學學者的職業習慣,抱着觀察人類樣本的心态去接觸加斯帕的。
—人物的職業也是很有興趣的一點。瑪戈最初在餐館當服務生,是後來聊天的時候才說出自己的職業。海灘上有很多人,他們看上去平平無奇,但可能其中随便一個人就是學者。你們有沒有注意到,瑪戈是不穿内衣的。
—《冬天的故事》和這部電影中的海灘裡很多女性是赤裸着上身的,沒有人會把這當曾是很奇怪的事情。歐洲社會更接近于男女平等,人們更為自己而活。
—電影中很多人是舉家出遊度假的,比如蘇蓮是一家人在海邊度假。他們的家庭觀念還是蠻重的,屬于自己的時間一定是和朋友家人在一起,他們工作和生活之間的邊界十分清晰。
—邊界感還表現在,蘇蓮正在和加斯帕接吻,門突然打開了,叔叔明明知道他們兩人在幹什麼,但是叔叔什麼也沒說。邊界感會讓家人更和睦。
—他們在一起,但又各自獨立的狀态很棒,這就是尊重。
—看了侯麥四季故事中的三部,我感覺電影基本上是由對話組成的。他們在日常對話中聊音樂聊哲學,聊存在聊生死。
—蘇蓮在船上唱歌的片段太美好了。蘇蓮有很高的音樂素養,而我們是沒有音樂教育的。
——歐洲的博物館美術館充分發揮了教育功能,每天都有很多學生去參觀,歐洲社會很重視藝術教育。而我們在這方面真是差太遠,直到現在還認為這些是沒有的東西:“學了這些有什麼用,考試用得上嗎?”我們今天聊的内容,在一些人看來甚至就是矯情。
—這可能跟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關,比如戰争年代教育不普及,當教育普及之後,我們更多地關注大衆教育。當我們現在有了意識,開始自發地接受一些文學藝術的熏陶時,又迅速進入了自媒體時代,人們開始被手機吸引。我們好像沒有西方那麼長的沉澱時間,我們走得太快了。
—前兩天我讀了《出版的正反面》,這本書提到,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們不讀書,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你在歐洲高鐵或地鐵上看到,人們看的不是手機,而是書。電影的上映時間是1996年,那時我正在從事我的第一份職業,大學老師,現在想來,除了在課堂上不知所雲地講一些專業的東西以外,我并沒有在業餘生活中讀書,二十幾歲的時候沒有意識到讀書對自己的重要性。
(如果把後面的讨論内容放出來,估計我的号就炸了,所以就在這裡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