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福大酒店》與國産現實題材佳作《我不是藥神》有着相似的樣貌,:由一個因金錢而窘迫的人,引出一個群體,經由這個群體他漸漸找到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通過現實與人性的反複拉扯,最終他選擇以犧牲自己的方式,達成與新價值的融合,程勇如此,李清讓亦如此,但,《來福大酒店》絕不是“藥神”的仿制,它有着自己獨特的生命力。

刑滿釋放的李清讓——重新做人,來福大酒店中的病人——延續生命,他們幾乎有着共同的心靈标識——新生,包括李清讓的兩個哥們、酒店老闆馬小琳,都擁有着同樣的标識,故事也一直在圍繞着“新生”内核展開。最終,來福大酒店重新開業、李清讓沐浴下陽光下,“新生”有了現實具象。

對李清讓而言,新生之路并不平坦,剛出獄,十萬元的手術費就砸在面前,與社會的脫節、案底的存在、技能的匮乏,這十萬塊錢就像一座山,愚公移山固然可行,但卧病在床的老父等不起,李清讓需要的是快錢,這就促使他答應王達基卧底來福大酒店,一次為了金錢和親情的卧底,在來福大酒店氤氲着的新生濃霧中,漸漸走了樣,直至達成自己的新生。

其實,撬動李清讓的東西有很多,但最終令他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保護來福大酒店的,除了贖罪心理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對于來福大酒店存在意義的認同,而這種認同就是影片獨特生命力所在,它沒有站在道德高點去評判醫療的昂貴,也沒有刻意誇大患者的苦難,它有的就是以平視的角度去印證“來福大酒店”存在的必要,這種心平氣和式的現實題材創作方式,是《來福大酒店》給予這個夏日的一抹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