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在知乎刷到一個熱門問題,是詢問被侵害的女性的感受的。因為有匿名回答的功能,所以在這條提問下面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匿名受害者的真實闡述,有感受、有經曆,有身邊的人情冷暖,有内心掩蓋起來的創傷。但在事發後報案的是少數,成功讓罪犯伏法的更少,還有不少人甚至永久地隐藏了這個“秘密”。

于是在這個提問之下,有專業人士的科普,也有義憤填膺的正義網友出謀劃策、想提供幫助,但同樣也有不經意的指責、不相信的質疑以及不懷好意的言語。

當我翻閱完所有的回答,看着血淚恨悔還原出有關『強奸案』最真實完整的模樣,久久不能平複。但後續或許是為了保護匿名的受害人,總之這個問題的熱度下降,并不會出現在大衆網友眼中。

直到今天我看了《餘生有涯》前幾集,那一幕幕的文字好似又撲面而來,那些熟悉的細節,在不同被害者經曆中留下的傷痕交織在了一個角色的身上——葉思北。

“葉思北”在我眼中,就是那群匿名受害者凝練而成的代号。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希望每個女性以及家中有女性家屬的男性,都看一看《餘生有涯》。第一次這麼希望一部劇所有人都能看看,并不是從娛樂和影視賞析的角度,而是從社會性的角度。因為如果當『強奸案』發生了,再去了解相關的知識和真相,那就真的太晚了!

當“被侵犯”不再隻是人物标簽,劇就有了現實意義

為女性角色安排受侵害的情節,在影視劇中并不少見,但往往隻是當做了角色的人物背景,或作為推動劇情的砝碼,來滿足觀衆心理。

真正聚焦到性侵案本身——要如何将兇手繩之以法?受害人将面臨什麼?受害人又要如何複健人生?……諸如此類的影視作品屈指可數。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餘生有涯》應該可以說是第一部聚焦在受害人的完整經曆而非過程的内地電視劇。

經曆與過程,看似相近,實則極遠。

目前為止,導演沒有用鏡頭怼着施暴過程中的受害人,無論是面部表情還是肢體傷害,僅在開頭用赤足、蒙眼、被絲襪反縛的雙手、掉落的紐扣,四個特寫就能讓觀衆理解那是什麼場景。

事實上,很多受害者對施暴過程是懵的,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有時候會讓受害者“失去”太痛苦的記憶。也有很多受害者會主觀性地想要忘掉那一幕。

是啊,誰會想要記得那一幕呢?

可一旦當你想要将兇手繩之以法,一旦選擇了報案,無一例外,你必須一次一次地回憶那最不堪的回憶。

我看到彈幕裡有人說:“就不能有更好的方法嗎?……這也太難過了”

事實上,現實中的詢問場面遠沒有劇中警官那麼溫和。站在公正的立場上,警官在做筆錄時不僅會詢問細節,還會針對每一個存疑處提出質問,甚至會讓當事人感覺到警官并不相信自己、當自己是撒謊誣陷。對受害人而言,做筆錄階段感受到屈辱、憤怒和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二次傷害。可是一旦當受害人選擇了訴諸法律,就意味着她踏上了一條滿是荊棘之路,隻有一次次地體無完膚才有可能走向光明。

而這些就是經曆。

強奸案受害者和其他案件有很大的不同,罪名成立的條件很苛刻,而受害人在為自己伸張正義的過程中卻會嘗盡屈辱。這些經曆卻很難被大衆看到,更不用提成為常識。

或許這部劇可以看作是在為匿名受害者們發聲。

葉思北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的困境

我在知乎的問題裡看到很多匿名回答提到,因為無知茫然,錯過了最好的報案時機,即便自己有勇氣面對流言蜚語,仍然沒法認定犯罪事實。

第二集裡,葉思北也一面隐忍情緒一面在知乎上搜索問題和答案。其實那一刻,她應該已經知道自己錯過了最佳報案時機,因為想要證明自己被強奸了,有兩個必須滿足的條件:

第一,發生了性關系,一般需要體液來認定,所以第一時間去做檢查留存證據很有必要。

但現實中,不僅有葉思北這樣被親人從醫院拉走中斷檢查的,也有事發後覺得自己很髒先去洗澡、洗衣服、丢衣服的,等情緒冷靜下來再想報警,已經失去了生物學上的證據。

當我看到葉思北被媽媽帶回家後,換洗一新坐下來吃飯時,我心裡就咯噔一聲“完了”。

第二,要能證明非自願,通常需要有反抗,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反抗過程中留的傷痕。

受害者本身受傷,再加之受害者指甲裡留了掙紮的殘留物(比如施暴人的皮膚組織或居所環境的破壞)。隻要沒有明顯的傷痕,即便是被各種恐吓,因為很難有直接證據,所以很難認定強奸……甚至很容易被倒打一耙,污名化的“仙人跳”、“勾引”、“不檢點”往往都是這種情況。

事實上,當我看到葉思北全身沒有外傷時,我就猜到罪犯會倒打一耙,劇情果不出所料,也理所應當地進展到了潑髒水。不得不佩服主創們對強奸案細節的把控,真實還原了最重要的信息,呈現在大衆面前。

而因為恐吓而屈從的受害人在案發後心理負擔是最重的,她們就像是無法給自己找到“借口”和“理由”的懦弱者,哪怕同情的人都會馬後炮似地說“你就踢他那啊”……“換我我就咬他”……等等言語,也會讓受害者陷入自責,而忘了這本身就不是她們的錯。

這些内心的掙紮,除了走劇情時的人物表演外,導演巧妙地設計了「溺水」與「棺材」兩個場景。

「溺水」是情緒的泛濫,更是求生意志的溺亡。

很多受害者的生活之所以被毀了,是因為失去了生活的意志,無論是否能将兇手繩之以法,強奸案對受害者的精神摧殘不容小觑。

而「棺材」的意象就更為巧妙。當秦南拉着葉思北去報案時了,她的棺材蓋闆被推開,一束光照射進來。但當再次被家人阻攔後,棺材蓋闆被種種砸落,葉思北重新躺回漆黑之中窒息痛苦。

這種窒息的疼痛,如果沒有被具象化出來,或許隻有經曆過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因為受害者本身無法表達出來。

就好像當初知乎那個提問裡,很多人都把這件事埋進了心底,卻也把自己的某部分埋葬起來,之所以會有那麼多匿名回答來描述自己的痛苦經曆,也僅僅是借由這一道縫隙呼吸一口陽光下的空氣。

葉思北的「溺水」與「棺材」,是所有女性(甚至一些男性)都可能面對的困境。

為正義必須承受的難堪、旁人的流言蜚語、罪犯的诋毀、社會的壓力甚至家人“以愛為名”的息事甯人,都會以海嘯般湧來,一同鑄成棺椁,封鎖痛冤恨悔。

要當她是受害人,但也不要當她是受害人

劇情發展到現在,我覺得主創對強奸案的還原把控得很好,它并不是為了收視率而迎合社會熱點話題的虛浮之作,甚至可以當做普法特别節目來看,所以我真的很推薦這部劇。

劇情還穿插了葉思北的原生家庭,以及職場霸淩、婚姻情感。這些既與現實熱點 有關,也在豐滿受害人的形象。

起初兩集,葉思北既不是刻闆印象中的花枝招展的受害人形象,卻又指向另一端的刻闆印象——懦弱好說話。但随着劇情的發展可以發現葉思北也并不是一個懦弱的人。

受害者有罪論的一種語調就是——因為TA是xxx的人,所以TA才會yyy。言下之意是換了發言者自己就不會遭遇。

但事實上,大多數的受害者就是普通人,甚至大多數的罪犯也都是意想不到的人。熟人作案、相親/戀愛名義、職場騷擾升級……乃至婚内/前婚姻狀态。

如果說,“花枝招展”、“衣着暴漏”、“半夜獨自在外”是受害者有罪論的常見論調的話,那另一個極端卻是——當一些長相很普通、身材臃腫、看起來就沒有性吸引力的女性遭到強暴後沒人相信、甚至被取笑。

葉思北在劇中特意塑造成了一個普通女性。既沒有很漂亮很出挑也遠遠說不上難看,性格不強勢卻也有分寸,就是絕大多數的“我們”的形象。

我想這也是主創刻意為之,不讓鮮明的個例抹殺掉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隐匿風險。

受害人之所以是受害人,沒有任何理由或者說規律可循,也無關她是否聲張了正義。而我還想說一句——

當你凝望幸福時,幸福也會凝望你。

在尊重受害人身份的同時,複健身心健康,從傷害事件中走出來,同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劇中的葉思北在悄然變化,有丈夫的支持,有家人态度的轉變,親朋好友乃至社會關系都在洗牌。而在我看到的真實經曆中,受害者的生活也發生了各有不同的改變。

有人看似正常生活卻已心如枯槁,有人覺得這輩子完了,但也有人找到了新的生活——劇情似乎很巧合地與最近的崔麗麗事件一樣,受害者都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但其實這樣的支持在真實事件中也有不少,也有匿名回答中有鼓起勇氣再次戀愛時選擇告知了經曆而收獲了好老公的。

如果受害人或親朋一直把當事人放在受害人的角色,那麼她就無法真正往前走繼續正常的人生路。

我想,關于心理、情緒和親密關系的複健,也會是後續劇情将要展開講述的重點,這離不開身邊人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

“不要讓那個人渣得逞,所以你要活得好好的。”

當年看到的這句話,也是我想對葉思北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