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B+7.9
瓦爾達,散文電影+1。
本片是絕佳的日記vlog,遊記和公路體的交彙。但散文電影真的就僅限于此嗎?看多了感到比較失望。
rap、繪畫、各種媒介拼接,導演出鏡,場景的聯想式剪接,戲裡戲外跳脫都流暢自如,對瓦爾達算不上什麼新花樣。本片相對平實,有她早期的風格,反而裝置藝術和實驗的成分不多。


相比《日月無光》,更傾向于紀錄片而非essay,采訪者和觀察者的視角而非作家和人類學家。
以拾荒者為線索,沒有既定情節、相對開放的紀錄片形式捕捉下衆生百相,記錄下拾荒者群像。
要贊歎瓦爾達細緻敏銳的眼光,一切周遭的細節瑣事都可以成為攝影機的焦點,在主線外向偶然和逃逸的想法敞開一扇窗。但持續下來顯得瑣碎和疏離,稀釋為小樂趣罷了。(戈達爾當然還要更進一步)
接着來說下内容-關于“拾穗者”。
片中的現代“拾穗者”指的不隻是拾荒者,也包括各種對廢棄物品的收集者。
我比較支持這種互助的方式,也是社會的代謝平衡機制。與其浪費食物,何不用去飽腹饑腸呢?對于拾荒者而言,撿拾總好于盜竊。
當然,影片既不誇張買慘也不彰顯恻隐之心,而是把每個人作為平等的人來對待。
其中一部分流浪者的确令人感到悲憫,為生計耗盡生命,然後悄然死去。
但他們許多并非為生活所迫,而是理想家兼實幹家、不折不扣的收藏者與藝術家。如有着雙重身份(抛開“拾荒者”不談)的心理學家和釀酒師,住在廢棄品倉庫裡的男人,用廢物堆積成塔的老人,還有那個素食者-生物學碩士,專程坐火車來此撿拾。

對他們來說,廢墟世界是被遺棄的寶庫而非排洩物和垃圾。廢品既是曆史的遺物,是考古學的标本,也是探險者的戰果。而對其回收利用還是一次創造性的嘗試,其中蘊含着無限的可能。
這種“髒亂”的行為模式恰恰是對“清潔”的反抗,回收行為恰恰不是藏污納垢,而是對功利性和資本效率的“一”的拒斥,在商品的邏輯以外打開一個差異性的通道,借此廢品作為“物”重獲新生。
清潔是什麼?是最具否定性和排他性的行為。這也是清潔為何和“洗劫”往往無差,經曆過文革的人更有體會。這也是為什麼住慣了農村破房的人不願來到現代的清潔公寓。這也是為什麼大多印度人生長于那樣擁擠和髒亂的環境卻似乎安樂于此。清潔就是将一切異己清除,而與之相反的則是髒亂-絕對的包容。
然而,“髒亂”的保留并非積極性的行動,隻有轉化為對廢品和廢墟的癡迷,轉化為“拾荒者”才是真正的行動。不同于“戰争機器-國家機器”,“拾荒者-清潔工”的對峙也是社會進程的另一條脈絡和線索。
25.8.16于“小組”,出門後便看到了拾荒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