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惡魔》這類題材的作品,大多數情況下會被處理成感官意義上的爽片,金知雲顯然深谙此道,但他同時又有着更進一步的能力,在爽利之餘,還能重重的在觀衆腦後敲上一錘。

故事的主線圍繞李秉憲飾演的金秀賢與崔岷植飾演的張京哲之間“獵人”與“獵物”身份不斷轉換展開,就像是一個高速旋轉的輪盤,不到最後,你不會知道勝利的指針指向誰。故事本身的“無尿點”為暗線——對于人性的邊界的探讨——做足了鋪墊。

在複仇張京哲的過程中,金秀賢起先是以獵人的身份對獵物進行一次次抓捕又一次次放逐,通過不斷疊加的“抓、放”增加張京哲的痛苦,用以對等未婚妻被肢解的苦痛,這一切尚在等式範疇内。但,當張京哲發現體内的“藥丸”(定位)後,獵人和獵物的關系發生了倒置,金秀賢因再次沒能保護家人而陷入癫狂幾近瘋魔,此時,獵物與獵人的身份表皮之下,多出了一層惡魔VS惡魔的意味,前一個惡魔是“天生壞種”張京哲,後一個“惡魔”是被張京哲勾出魔性的金秀賢,他們之間的對決,最終成為一場誰能傷誰更深、誰能戳誰更痛的遊戲。

金秀賢用一條繩子、一柄鍘刀、兩個繩環,還有張京哲的三位至親,讓後者被親人“手刃”,并讓滾落的頭顱如巨石般砸在至親心中,用惡魔的方式向惡魔複仇,必須先成為惡魔,金秀賢從善良凡人化身惡魔,并不比把大象裝進冰箱複雜,隻需要一個惡魔的“引誘”。當我們看到金秀賢複仇成功時,内心的爽感完完全全被一種莫名的悲痛與恐懼壓制,那是因為,我們在銀幕上看到了一個人成魔的過程,它是如此簡單,又如此痛徹心扉,我們與惡魔之間的距離,遠比想象中的近,心悸,對,心悸,是《看見惡魔》留給觀衆的警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