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0
第六部也是最後一部李滄東的朝聖,評分最高的一部,期望頗高,卻十分失望。不能說差,本以為是豐富或晦澀的傑作,但隻是平庸之作。若燃燒基本集合了李滄東的内在長處,本片則近乎是拙劣地拼湊了皮表。技法都比較常規典型,李滄東屬于工匠型的,但這部還沒做到大巧不工,力道不足,情感沒有真正打動我。
為什麼不真實?
1首先,是情節的幾個設定,失憶症完全是擺設,沒有起到任何推進作用。老人和詩的關系僅僅是拼湊而已,沒有融為一體。
2主題上:更關鍵的是,詩歌像是命題作文的題目隻是一個單薄的設定,完全可以換成其他,沒有深入到語言和創作的本質,相比下永恒和一日則深化很多。
台詞和表演也不太自然。
3叙事結構:其次,情節上沒有層層遞進,拼貼式結構散亂。雙線叙事,一老一少的環形扣顯得割裂,缺乏情感的有機滲透。
另外節奏上把控不佳,鋪墊不夠深入也沒有真正起到作用,改點的戲劇點卻不透,結尾的詩像是畫蛇添足。剛看的安哲則是相反之道,采用雕刻時光的手法,以最終達成詩眼。
幾個場景:詩歌班,詩社,家,聚談…都隻是拼湊而已,淪為孤立的切片,缺乏内在的邏輯。
其他許多情景也都是蜻蜓點水顯得多餘:教堂的忏悔(相似的場景密陽的鋪墊則完整深入許多),雨中寫詩(缺乏内在表現力),對詩社中警察的态度轉變(同樣的密陽處理更好),過馬路被車笛催促(同樣是蜜陽出現過的),和精神病兩次做愛(又是綠洲那一套,而且還成了敗筆)…淪為符号的淺層複制。
當然,不乏有令人感到真切的好點子出現,如奶奶對孫子既袒護又心痛,小本子記錄靈感。
因此導演也沒有深入觀察生活觀衆是心知肚明的。
4人物:主人公夾在兩雙重力量之間:家庭的現實狀況,詩社的理想境界,二者引發的内在矛盾張力卻不夠,未能引起化學反應。
人物方面,多而不精。老太太傻白甜,形象單純以至于單薄,缺乏弧光,不夠豐滿立體,反倒是孫子真實很多。且老太太幾乎完全被動,被外界推着走。會長究竟是個什麼人物觀衆完全不清楚(相比下綠洲則深入其心),有如刻意營造的符号,對性别-權力的問題本可以更進一步挖掘。
還有其他幾個原因,一是對李滄東比較熟悉了,對很多場景和元素的重複感到厭倦,二是在綠洲後作者風格略顯僵化,直到燃燒才好了很多,期待明年的下一部佳作。
(目前看過的所有李滄東個人評分:燃燒9.0,密陽8.8,綠洲8.7,薄荷糖8.5,詩7.9,綠魚7.8)
2025.3.12
為什麼《詩》不是李滄東的高峰?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觀感和影評
A-8.4,遠超預期得好,多層次上的優秀作品,盡管有些許清晰和直白說教之處。即便是商業大片,這套我吃了,心一狠甚至可以打個五星。既有傳統西部/黑幫片的神話氣質和搏鬥情節,又融入了中國的俠義,而且是在大陸背景下拍出來的,别有一番風味。 ...
觀感
B7+不打分了,沒有一次認真看完,感觸也不多-可能是因為不是第一次看此類電影,不過不讓人生厭。後悔沒有在大銀幕上看,電腦畫質太差而且在家總想刷手機幹擾太多分神。三年前-高二時曾看過兩部阿彼察邦,這第三部觀感很不同,沒有超現實元素,更 ...
25.4.22 北影節day5B+8/10?前半部分3星,末尾接近五星,但是二者确是難以割裂的-瑕不掩瑜一詞第一次被如此恰當地運用。前期真的很難接受,千般萬般地抵觸和排斥,決心打三星,臉盲和劇情一頭霧水、倒頭睡了一會起來已經1h45 ...
1寫在前面的碎絮語:多搶的一張票300砸手裡了…沒想到這是場冷門的電影。北影節壓軸落幕場,有生之年系列+1,早上10:00到晚上8:05-中間隻有半小時休息,比原本票上的19:26晚了足足四十分鐘。正如片名,觀影本身也如同一場浩劫。 ...
愛在三部曲-二刷觀感
A- 前兩部8.4,第三部8.3ps.嚴格線性一元打分不太适宜,拿這部和鄉愁評個高下實在是不必要的。北影節day1于中間影院2.5刷2025.4.18的浪漫之夜。現場氣氛活躍,總是爆發姨母笑。寫在前面:三部曲是一個整體的弧光,難以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