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上一次翻譯的《陳查理在蠟像館》,可以說其實就是一部場景劇,除了恐怖蠟像館和警長辦公室,好像就不需要什麼場景和外景了。所謂的出去找警察,或者科林醫生外逃被抓,都用語言替代了。套用導演王晶的理論,估計《陳查理在蠟像館》是比較賺錢的,除了一些黑白電影,看不清到底是蠟像還是其他低檔的模型。
《陳查理在奧林匹克運動會》就完全不一樣了,盡管那時候是黑白片年代,1936年德國柏林夏季運動會的開幕和比賽,到底完全是紀錄片引用,還是有些真實現場,有點搞不清,但外景,應該不少。演員陣容也比其他同系列的影片,要多得多,由于是接近100年前的電影,恕我無法一一透析,隻知道科林醫生在這裡,仍然做了大反派。我們常常會問,為何007系列電影,西部牛仔片,長盛不衰?很明顯,這兩種類型,滿足了我們大部分的幸福欲望和觀賞欲。土地,風景,自由,奔放,比賽,金錢,美女,男女感情沖突,兇殺,懸疑,探案,智慧,幽默,神秘,這些元素也為未來電影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我們現在回頭再看,哪怕100年前的電影,無非也是這些元素,隻是編劇,導演的功力,是簡單的元素堆砌,粗制濫造,還是德芙般絲滑,再加上演員的精彩演繹,還是裝逼耍酷的不同而已。
說回電影本身。雖然電影估計是20世紀福克斯買了比格斯小說的版權,所以在幾乎所以20世紀福克斯拍攝的陳查理系列裡面,都把出于比格斯原著,把在電影開頭,但很明顯,比格斯的原著,哪有這麼大篇幅的宏大叙事,因此可以看出,當時好萊塢的電影制作中,編劇和導演的功力,已經是相當出色了。常說的,好萊塢夢工廠,說的一點沒錯,哪怕接近100年後的今天,再看這部電影,除了時代感的黑白效果和一些現在看起來不算什麼科技的内容,整部電影非常流暢,非常值得一看,毫無違和感。并且在此部電影中,陸錫麟有了幾句粵語對白,讓我了解了他本身的真實身份。但看得出,他的粵語不怎麼行,估計是移民第二代,各種口語夾雜着的中山話,台山話等,我也幾乎聽不懂他說什麼,所以,懂粵語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看電影的時候。我看《肮髒的哈裡》好像是第6部,裡面的華人,純純地騙觀衆,一個講普通話,另外一位講粵語,在那裡對台詞,非常倒胃口。陳查理系列電影,則也喜歡穿插幾句,相當于炒菜中撒的鹽花,對于我們想了解當時華人的背景所持有的好奇心,有了一定的滿足。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幾乎所有的陳查理電影中,歐蘭德扮演的陳查理,幾乎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幽默和各種“中國古老智慧”,盡管憨憨,被導演和編劇賦予觀衆需要的,對華人的各種刻闆印象的演繹,包括陸錫麟也經常在同系列的其他電影裡面,沒完沒了的:GEE! POP! OH! POP! YES! POP! 但這部劇中,卻充滿了應有的父愛。我常說,歐蘭德和陸錫麟是最默契度高的陳查理父子扮演者,除了合作次數多以外,關鍵是他們熒屏下關系也形同父子。本片,父子情深可以說是幾乎所有陳查理系列裡面的高光。我相信,在1938年,歐蘭德去世的時候,陸錫麟肯定是非常難過的。畢竟無論是情感上還是事業上,他們的默契度正不斷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