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看到一半不小心刷到了卡羅爾演員發表關于自己性向的态度,所以看後半段的時候有些出戲,總覺得她演得比較假……
然後就是,因為期待值太高所以會覺得一般,一開始喜歡卡羅爾的性張力,但是後來視角放到特瑞絲這裡,又很不喜歡這種隻能回答“yes"和一直被掌控的感覺,所以對卡羅爾又喜歡不起來了。
這段關系裡特瑞絲太被動了,卡羅爾太強勢了,如果結尾是卡羅爾選擇為了女兒回歸家庭,特瑞絲根本什麼都做不了,她們關系的維系,靠的是特瑞絲永遠跟在卡羅爾的身後,卡羅爾隻要回頭就必然能得到特瑞絲的愛,特瑞絲真的有些卑微了。
所以結局特瑞絲沒有馬上答應我還覺得有些奇怪,人物已經塑造到這裡了,她根本不可能拒絕,還在拒絕什麼?以及兩個人的感情發展,除了一見鐘情,我看不出别的原因讓她們有理由有勇氣為了彼此對抗一切。她們看向彼此的眼神很深情,但我不知道她們究竟在深情什麼。
但這也可能是我的問題,同時大概也是我沒辦法輕易喜歡上一個人的原因吧。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我覺得确實是需要,所以難以理解突如其來的深情。
準備吃午飯的時候還在想這個問題。
明明是相似的主題,為什麼我很喜歡一些片子,又不喜歡一些片子,喜歡《小姐》《燃燒的女子肖像》不喜歡《阿黛爾的生活》《卡羅爾》。
想着想着,我發現是因為我對前者故事中描繪的感情深信不疑,但對後者故事中的感情不報期待。
換句話說就是我覺得後者的主角不夠相愛,或者我覺得她們沒理由深愛彼此,感情的脆弱讓我将整個故事視為不完美。
但是我憑什麼認定那份感情深厚,哪份感情薄弱,永恒或者短暫的感情,對虛構故事的角色來說,結局本就不存在,為什麼我自然而然覺得卡羅爾和特瑞絲的結局注定是分開呢。
快做完飯的時候我想到了一個詞,“替代性”,可替代性和不可替代性。
《肖像》和《小姐》的故事裡,因為特定的背景和經曆,她們對彼此而言都是唯一的救贖,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她們出現在彼此世界裡的契機也足夠精妙,所謂“命定”。在恰到好處的時機出現在彼此身邊,等到故事講完,主角走向結局,而我也因為她們共同經曆的一切,願意去相信她們之間的感情。
對彼此來說,正因為有了這樣命定的羁絆,所以個體之間存在着“不可替代性”,我相信小姐不需要另一個女仆,她需要的隻有珠子,畫家不會再愛上另一個女人,她的畫裡隻會有第 28 頁。
但是後兩部電影裡,我覺得她們愛上的都隻是,一個輪廓,而非具體的個體。
或者說,她們愛上的是一類人。
如果卡羅爾那天在櫃台前看到的是另一個溫順,單純,敏感,和特瑞絲相似的女人,她是否也會走近她,和她搭讪?
我覺得是,會的。
如果有另一個強大美麗,和卡羅爾氣質相同的女人向特瑞絲發出邀約,特瑞絲會拒絕嗎?
我覺得不會。
我覺得卡羅爾和特瑞絲一見鐘情的,是那一類人,而不是那一個人。
這就是我所認為的可替代性。
并非是在在獨特契機之下、并非在影響終生的共同經曆中産生的感情,總讓我覺得有些流于表面了。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那部電影裡,如果女主沒有在歐維幾乎失去一切的時候,在車廂和他相遇并為他買下那張車票,我也會覺得歐維的深情讓人疑惑,但是正因為那張打開了他新的人生的車票,我才會在歐維死後回到車廂重新遇見他的妻子那一刻,還有他抱着妻子衣服難過的時候感同身受,哭得一直擦鼻涕。
歐維的妻子死了,他的世界上就沒有愛人了,他也不會再愛上另一個人,因為給過他車票的人隻有那一個。
把小姐救出來的人,能救她的也隻有珠子。
嗯,不可替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