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剧情和情感

于连从贸然闯入的贵族花园里摘下了两朵玫瑰。

夫人是在他到来前近乎枯萎的玫瑰,在他走之后更是凋零;小姐是满是刺的难以握住的玫瑰,唯有用情人的血来浇灌滋养。

而于连真正的信仰和爱,或许应当归属于已经从花园上方坠落的太阳吧。“于连深爱着拿破仑”这种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有点太幽默了,但是感觉也完全没错。

于连将拿破仑视为信仰,但是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他也可以亲手烧毁自己的信仰。

波旁王朝的复辟让见过曙光的人民重新回到了黑夜,而于连正是其中最不幸的人。他清醒痛苦地明白自己生来就没有自由,但他却又无法欺骗自己去接受这样不堪的命运。

他不得不放弃信仰穿上了神学的黑袍,不得不沿着旧秩的梯子以一种令人不齿的方式往上爬。

忍气吞声成为一名家庭教师(也被视为仆人之一),引诱和利用压抑的夫人,是实现向上的手段,也是他对轻蔑他的市长的一种报复。

他放纵自己的欲望,冲动,试探,他和夫人的感情里一开始就参杂了太多的杂质。

夫人说过很天真的一句话:

“为什么你不是我儿子的父亲,那样我们相爱就不会有罪过。”

是啊,他们的相爱是一种罪过和丑闻。

夫人这么聪明,不会不知道于连是有目的的接近她的吧,可是她明知如此也还是爱他。

我觉得于连才是夫人第一个爱上的男人,她也是旧秩下被压迫的人群,贵族女性看似身份高贵,却也同样没有自由,是联姻和传宗接代的工具,是被冠名的物品,是丈夫需要维护的名誉之一。

看市长的反应就知道了,比起追究夫人的出轨究竟是真是假,他更在乎这样的丑闻是否会让自己的名誉受损。

“恐惧,忏悔,天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夫人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在欲望的笼罩下放弃祷告。

果然,困难重重而畸形的爱恋真是让人着迷。他们在干草垛里铺上柔软的毛毯,他们在上面偷情。

于连是风流的夫人的小阴谋家,她赐予他下流的恩惠。

而等到他们的关系再难以维系,于连说:

“我将像弟弟一样爱您。”

我喜欢这句台词,很有禁忌的美感,但完全不信。他对夫人在利用之外还是无法抑制的产生了爱和欲望,已经越线的关系又怎么可能轻易倒退。

心生嫉妒的女仆告发了这一切,她获得了仰慕之人的憎恨。

我觉得于连向上爬的计划似乎并不缜密,他太冲动也太天真。

在和夫人的关系当中,其实他相当被动吧。他想去的神学院,他的前程和生活,全都在夫人手中。夫人甚至可以轻易决定他的生死,他靠着夫人的爱幸存并得偿所愿。

夫人太聪明了,她太了解这个病态的上层社会,完美替自己和于连争取到了最好的结局。

她将出轨的事实变奏为瓦伦诺德和女仆处于嫉妒而联手制造的诬陷,她为于连铺好了路,亲手把他往上推。

“你有信仰吗?”“心中有,并非有理由的。”“又一个帕斯卡。”

去到神学院以后,神父和于连的对话让我茫然。

我停下来搜索帕斯卡到底象征着什么。

大概得出的结论是,像帕斯卡一样的人,他们为了理想不停燃烧着自己,他们身上的火焰在照亮周围的同时也在快速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他们很快就会燃尽的。

像坠入大气的流星,他们成为了绚烂的光,但也短暂得让人疼惜。

而直到进入神学院,于连才发现,即便是看似神圣的神也早就被污染。

神学落入世俗,也最终沦为了世俗,崇高的道德和信仰不能让人获得财富,真诚的祷告不如弯下腰谄媚。

“这些人真正的宗教是对金钱的崇拜。”

对了,这一句不太理解。神父对于连说:

“你的路会非常坎坷,你会被人恨,你会遭到诽谤和嫉妒,保持纯洁的操守,走自己的路。”

他说这话的时候真的看清了于连的欲望吗?我不确定。

可能没有。还以为他只是一个向往神学的好孩子。毕竟于连看起来那样虔诚而英俊的脸庞,换我大概也会轻易相信的。

如果有的话。那神父也信仰拿破仑吗?这个假设好像不太成立,那我们姑且把他当成被于连蒙蔽的受害人吧。

于连来到了更大的庄园,成为了身份更尊贵的仆人。

他遇到了向上爬的第二个机会。但比起夫人,折下小姐这样的玫瑰也刺伤了他自己。

高傲却出身卑贱,贫穷像是沼泽限制着他的自由,包括思想和言论——他深刻认识这一点,还亲口告诉了小姐。

贵族女人的爱让他虚荣,他利用她们,却也再次不可抑制地沦陷其中。

玛蒂尔德是一个不羁的贵族少女,她向往惊世骇俗的爱情,她高傲大胆,对冒险跃跃欲试,比起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她应该更满意亲吻爱人头颅这一结局。

互相防备、试探、博弈,他们或许更享受这场冒险,而非相爱。

小姐并非他可以轻易得手的玩物,在博弈之中他也曾想过放弃。

“花瓶碎了,就像我对你的感情。”

于连最终还是折到了想要的玫瑰。

如果没有那封夫人寄来的信,于连或许离幸福只有一步之遥了。

但那样的话,他或许也会就此成为黑的一部分吧?

终于来到了上层的他掌握了权力和金钱,那是比贫穷更难逃脱的沼泽,如果陷入其中,拿破仑的信仰或许也无法将他拉出来。

好在名著从不偏爱喜剧。

就和所有人的人生一样,圆满终究是少数,不幸和不圆满才是常态。

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太具体,要面面俱到实在是太难了,而悲剧不同,悲剧有太多种可能了。

他对着夫人开枪了,为了保全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地位和名誉。

夫人完全理解,在以为自己即将死去之前还在替于连求情。

“别伤害他。”

因为那是她的爱人。

而于连在狱中是不是回忆了很多遍,夫人被他亲手杀死的场景?

他以为夫人死了,然后惊觉自己深爱着她。

他开始自责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他在狱中痛苦地反思自己做过的一切。

在巨大的愧疚之中,他依靠着再次复苏的对夫人的爱和欲望走出了野心的沼泽,也让他重新记起了有关拿破仑的信仰和他原本追逐的自由的光。

于是他选择了燃烧自己,选择了死亡。

“又一个帕斯卡”,神父说的果然没错。

于连像他热爱的拿破仑一样在法庭上燃烧自己,代价是献出生命。

他以卑微的下层人的身份,独自一人在法庭上质问高高在上的上层人,质问荒谬的封建王朝,质问自由和平等为什么不存在。

他很骄傲吧,那一刻,他和自己的信仰合而为一,他达成了自己的夙愿。

这么看其实这个结局居然挺美好的,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

死亡是一个人的冒险,于连不怕冒险。

小姐获得了亲吻爱人头颅的机会,他们的结合也如她所愿惊世骇俗,充满了反叛。

夫人几乎无条件的爱着于连,她得到了于连最接近爱的回应。

在死前的最后几天,夫人像一株即将枯萎的玫瑰,却比花园里任何一朵都更美。

2-人设

主观认为司汤达真的很爱于连。

于连的人设塑造,看的时候我反复感慨他的复杂。

迷人、冲动、纠结、反叛、信仰、野心……他身上的标签太多了。甚至我觉得,只靠文字塑造的他要比现实中的大部分人都更鲜活和具体。

这就是名著和文学巨匠的实力吗,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原本想仔细去做一个人设卡,但是凌晨三点了,我有点累。

下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