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寫影評,觸動于李紅與孫大勇的一次吵架,随便寫寫。
生活和感情不會像片子描寫得那麼簡單,反差大、對立明顯。要不外人打眼就知道過不下去的生活他們也過不了半輩子。孫大勇會有很多優點,而李紅也不會像影片中塑造得那麼美好。人都有優點、缺點,若是看到缺點就往一輩子想,就想到各種大問題,人們也沒必要交往了。而且人是會變的,很大概率是往不好的方向變。
總之呢,希望所有人都不要束縛、消耗在某段關系中。消耗到最後人可能就失去愛和感受愛的能力了。不開心就離開,就去做開心的事,但離開痛苦源不意味着人們就解脫了。這世界上有無數的苦難陷阱等着人們,比如無聊、寂寞,還比如另一段情感災難。
人要學的是獨立、承擔,而不是一味逃離。關于結局或者說出路,我并不相信任何簡單的理念。它不是動物牢籠被打開那樣的過程。片子表達得也很清楚,出走、旅行都是過程,是建立社群聯結的過程,人并非一直孤獨地穿梭在世間。人們自拍也是為了聯結和遇見,找到能相處得來的人和人們。
我文字中很少寫家母,其實她有十幾年就像李紅那樣過的,與她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生活在國内各地。她幾乎沒有任何愛好,對旅行、吃喝都沒有興趣,唯獨對傳道授業、解救蒼生感興趣。隻不過他們的道不被大部分人認可,我也不想多提。她不在的那些年,我很開心她能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但人們終歸會散掉,沒有什麼長久的關系,她最終還是回歸了家庭,隻不過她很難在一處停留過久,總是東竄竄西轉轉。
近些年我們見得不多,每次見她都感覺她更顯憔悴了,毫無生命力。她不再頻繁電話連線,教育這指導那,也不再與他人一同外出。她将她的無法融入社群歸咎為我的個人問題上,她不好意思參與同學聚會,人家也不好意思叫她。
有一次電話中她刻意提高嗓音說,她不是好妻子,不是好母親,但絕對是好老師。我知道沒人喜歡聽她滿嘴大道理,但隻要她還在說我就開心,因為我感覺到了她的生命力。從小到大我聽了太多讓我痛苦的話,好像除了那些話她不會說别的。我會說不想聽,而她以為那是我不想再見她。她完全意識不到我在逃避什麼,我正是在逃避她逃避過的家庭生活,逃避我經曆的親情關系。我不相信自己能和任何人相處好,連孫李那樣的生活對我來說都是奢侈。她自己過不好的生活,卻相信我能過好。很奇怪,她明明一點都不了解我。
片中孫曉雪說她不結婚,為什麼又變了。孫大勇是不是也有十幾年可以讓人接受。是不是早晚有一天,孫曉雪也會受夠了要離開。人們要忍耐到什麼程度才會離開。為什麼人們都要進入這個循環。
在那段吵架中,李紅反複說我圖什麼。這一段讓我感受到真實吵架的情感,但也隻是一點點。電影中隻有那一段觸動我。經曆過吵架的人們會知道,若吵架不夠真實是不會觸動自己的,不會讓自己陷入類似ptsd的痛苦中。吵架中的人們會一遍遍重複傷害他人的話,一遍遍說直到一方完全失控,想要傷害對方或完全逃離。而這種吵架出現一次,就會随時出現,随時被觸發,周期性出現。
分開啊,逃離啊,就像李紅那樣啊。沒那麼簡單。傷害多深,牽絆就有多深,恨隻會比愛更深。誰不想拍拍屁股走人,總比傷害、痛苦至死好吧,但沒人能随随便便抽身。幸福的或是不投入感情的人們大概不會理解這些事,希望人們永遠不會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