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因豆瓣有人@我便看了該短片,看完感受:不知所雲、盲目感動。一部圈錢的商業短片怎麼标榜上了公益?明明白白寫着商業短片,就因為捐出一部分收益就被觀者當成了公益片?WWF說要保護雨林,項目名是什麼?我聽說過WWF在柬埔寨森林裡騎大象做調查,但沒聽說他們在國内有人參與大象保護。

...

...

類似片子的邏輯大緻相同,以外人與工作象零距離交流、和諧相處或是守護自然等影像語言來引發人們對美好的想象,完全脫離現實和人象關系的幻想。最終,一些人獲得了産品口碑和銷量,一些人獲得了捐款。資本侵入公益而已。看完之後,人們對大象和自然了解了什麼?WWF要怎麼保護和改善亞洲象的家園?誰能說出自己感動了什麼?估計沒幾個人關注到短片開頭的一句話:在野外請避讓野象活動區域,如遇野象應盡快撤離現場。這是全片最科學的内容。

...

...
這明明是頭非洲象

...

...

...

...

...

大象的皺紋裹挾着種子?像根像血管,還繁榮着整片雨林?這種說法我第一次聽說。

此類片子隻要不展示當地人的工作和生活,便可以認定它沒有真實的項目。請個演員、租兩頭大象,這與保護有什麼關系?參與拍攝的成年亞洲象來自亞種象種源基地。該象是以繁育目的從老撾租過來的,不能進行任何商業性的利用。但種源基地卻利用它們在野象谷做“牧象”活動,甚至明碼标價提供定制服務,如999每小時的婚紗攝影。這些不是商業性利用?

國内的野生亞洲象自由自在,沒有周邊國家的槍擊、盜獵事件,已經被保護的非常好了。在栖息地、環境層面的問題不是任何NGO能幹預的,那是G的事。而在人象關系中,忍耐、包容大象的當地人才應該獲得最多的關注,成為保護的核心。大象世界外的人們自我感動、歌舞升平,但當地人卻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不禁想問,難道真正參與保護的當地人不值得有些畫面麼?WWF的意識傳播如此的淺薄麼?此處簡單提及兩種保護模式,信仰式保護和物質主義性保護。

信仰式保護,以我接觸較多的柬埔寨Bunong族與肯尼亞馬賽人為例。Bunong人信仰神聖森林,認為森林整體是神,認為大象是人變的…而利用大象、懂大象語言的象人要終生向森林和大象贖罪,為保護奉獻一生。傳統的馬賽人不獵殺、食用任何的野生動物,除了一些時期的勇氣(等級)證明、旱災失去家畜或是政治抗議時。馬賽人還有“大象種樹,牛種草”的說法。這些人有着世代相傳的古老智慧,可能比科學更有實踐意義的傳統活動。他們能成為真正的自然管家。在沒有物質支持的年代中,信仰支持着他們去自發地保護自然。隻是由于外族文化的介入、市場的産生,讓其中一些人為追求物質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

...

關于Bunong族的信仰見:

大象影片2—Last of the Elephant Men

大象收容所2——Elephant Valley Project

關于馬賽以及其他族群的信仰見:人象關系學1——象是人,人是象

再說物質主義性的保護。在大部分大象分布區,當地人與森林象、亞洲象幾乎沒有和諧可言,有的是自古以來從未間斷的沖突。在斯裡蘭卡、中非、西非等地所做的态度研究表明,大部分當地人不支持保護大象,但絕大部分人支持保護森林。國内當地人的仇恨、恐懼也是根深蒂固的。若期望這些人參與到大象保護中,需要持續的物質支持。但物質隻能支持極少數人,這樣便形成了當地人與當地人之間的鬥争。比如在非洲很多國家,當地人以食用大象肉為傳統,而隻有極少的當地人能獲得資助去打擊盜獵。一旦資助停止了,人們又會恢複過去的人象沖突模式。物質主義性保護很難出現真正的自然管家和保護者。隻能期待着外族文化持續不斷地滲透、影響,改變當地人的生活模式和态度。這需要紮根當地的保護項目,幾十年的長期項目。

回到短片,短片以國内從未存在過的信仰式保護的意識來吸引外人捐助,這些捐助無疑會被用于物質主義性的保護,因為當地沒有信仰大象的人們,WWF在當地也沒有項目。但資金最後會被如何使用?如何幫助了當地人?片子沒有給出任何的監督渠道。那些買眼霜的人們,有誰會去關注資金的使用和項目的開展?有幾個想要去了解大象的?

...

該片沒有讓人更了解大象,沒有讓人知道任何的保護項目,而且嚴重地誤導了人對人象關系的理解。人們記住的大概隻有眼霜,要買眼霜來保護大象,隻因人類皺紋和大象褶皺的聯系。我參與過幾個國家的大象保護項目,沒有任何項目會拍這種類型的片子。但現在看來,未來國内會出現更多此類型的短片,标榜保護、公益的營銷項目。人們開始要深入消費科研和公益了。

...
信仰大象的筆者與Bunong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