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梅》是2015年播出的台視八點檔時代劇。同大部分八點檔時代劇類似,內底充滿誤解、錯過、失憶、多角戀等劇情,毋寧說,正是誤解、錯過、失憶、多角戀推動了劇情的轉折。但不同於其他的八點檔之處在於,《春梅》將時代的開端設置在1925年,這一年在亞洲的時代史上有特殊的意義,在此前一年的1924年,台共組織化開端,而在這一年的結尾,印度共產黨成立。五卅運動在上海、省港大罷工在珠三角相繼爆發,傾心蘇聯的郭松齡與張作霖兵戎相見,可以說,這是一個左翼思潮轉化爲行動的時代。這部電視劇亦取材於是年十月爆發的二林事件。主人公春梅是參與抗爭的農民的女兒,父母在二林抗爭中被縱火燒死,之後則被與文化協會過從甚密的醫生收養。全劇以春梅的成長、愛恨為主線推動,最後以春梅與日本人戀人重逢為結局。劇情可以分為六個階段:1)春梅父母被日人逼害而死,喪親之痛與父母親的教誨交織,轉化為春梅勇敢正義的性格。2)春梅甫被收養,在醫生家中接受日文教育與在日留學的哥哥相處。這一部分同樣用不少篇幅描寫了當時日本警察對於社會的控制、台灣民報和文化協會同人的活動,以及作為漁港的北門的漁民社會。在哥哥的影響下,春梅開始形成基於樸素正義感的族群認同。3)春梅考入看護婦講習所,受到日本人學姐的霸淩,樸素的族群正義感轉化為行動,同時,在講習所日本人教師的影響下,春梅的族群正義感與看護婦職業倫理相結合,表現出克己敬業、誠懇勇敢的職業精神。4)因為哥哥的政治活動影響,春梅流落大稻埕,遭遇火災,為日本人財閥宮本所救,倖存但失去記憶。從此,春梅開始尋找記憶。5)春梅重遇在講習所霸淩她的日本人學姐,找回記憶,回到家中,但也因此再一次被日本浪人追殺,家庭破碎,直到日本戰敗。6)戰敗後,春梅與宮本重逢。在這六個階段的劇情中,失憶的劇情頗具象徵意義,儘管這是八點半的常見劇情,但在這部劇中,確實春梅後半生顛沛流離的重要起點,因此值得詳細觀察討論。
春梅的失憶是因為哥哥參與政治活動,遭遇日本特高的迫害,而找回記憶則是因為日本人學姐的刺激。日本人學姐之所以對於春梅糾纏不休,是因為學姐堅信軍國主義價值,對於春梅「叛亂份子後人」的身分十分憎惡。因此春梅的失憶是政治性的,也是歷史性的。失去記憶的春梅在日本財閥家中獲得良好的庇護、優渥的生活,甚至於宮本家反對戰爭的兒子宮本剛產生感情,但是春梅卻拒絕了宮本剛的表白,理由即是:「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誰,實在無法接受感情」。這句台詞正解釋了「失憶」的結構性含義。失去記憶不是遺忘——遺忘是自然現象,如果沒有事件所悉,人會自然地忘記十年前的某個下午吃了什麼,說了什麼;遺忘的人無法意識到自己正處於遺忘的過程,除非某一天他意識到記憶的片斷,並有意尋找記憶,那一刻開始,遺忘變成了失憶——失去記憶是一種事件下的應激,隻有意識到失去了記憶,人在會尋找記憶。因此失去記憶和尋找記憶是互相塑造的過程——人失去記憶,便會失去認同,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便需要重新找尋自己到哪裡去。因此影視劇中反覆挪用失憶這一橋段,不僅僅是為了塑造劇情的曲折性,更是為了重塑主人公的認同和人格。從這一角度來說,隻有發掘了記憶的雪泥鴻爪,才會意識到雪的存在,才會有機會發掘出雪下面所隱藏的歷史的底層。在這一層上,春梅這個角色是有象徵性的。她的經歷,正是島嶼的經歷,也正是長期以來被隱藏的某一段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