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一下上次的活動,希望每一次語言和行動的分享都如同道别,珍摯,珍貴,珍藏。
活動在2019年,誰也沒想到後面的三年要怎麼來紀念。
生命——一個可以完全沒有任何修辭的存在。
死亡——和生命一樣,同樣沒有任何色彩。
用一句特别雞湯的話提示您:”你認知的維度決定你看待生活的角度“。
不加渲染,沒有名頭,甚至無法确認人份,那麼作為陌生人,你會怎樣對待呢?在商品經濟如此深入民心的時代,這樣的陌生人可以忽略了,但是他在台上講話,有人引薦,有一些神秘的東西?聽聽看?
用眼睛去看,用耳朵聽,用一個真正的自己去感受,不渲染任何色彩給死亡,主任介紹的非常好,死亡不應該有任何色彩,就像一塊不起眼的石頭,也許沒有機會,你一生都不可能去看它一眼,觸碰一下,更何談感受它的溫度。
因為不同的人,才有不同色彩,而這些人是那些有光輝的生命。我們不是在感受死亡,而是在感受生命,當你感慨所有的生命,是無常,還是轉瞬即逝,短暫,這些才是死亡的意義,如果沒有這樣生命光輝,我們談死亡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是用死亡定義生命還是用生命定義死亡呢?主任和我們講:“一個人怎麼生,就會怎麼死”。這也許是一句抽象的語言,但是當你從第三方角度看待一個人的由生到死時,你會非常感觸,所有現在開始微調自己的“生”也許在死的時候會更如願一些,雖然動念已經是障礙。但這個”念“已經開始影響,而且是相互影響。
一直強調這兩個字——“死亡”但是我們談的全是生命的體驗,所以那麼多人不想“永生”,因為沒有人知道“死亡”到底是什麼。
對于人也是一樣,館長希望彼此都是單純的人,沒有任何頭銜,沒有任何身份的人,我們所經曆的難免會影響自己的生命,但是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你隻不過是一幅軀殼,任何價值觀,世界觀都沒有作用,這個時候是最應該把一切虛化,有些東西才能顯現。同樣也是路主任最後總結的:生命本來充滿奇遇,沒有人真正讀懂。讀懂了就不再是生命。
如果可以用語言來命名,那麼很多東西就會失去,所以雖然我們在用語言溝通,但是希望可以真正的交流是語言之外的。這是我們文化裡的東西,弦外之音,話裡有話,雖然大部分時間這種方式是在另外的層面起作用,但是這樣偉大的品質,我們應該再找回來。
一直想着,能思考這樣的問題是一件偉大的事,但是一想到偉大這個詞又有些複雜,在我們的文化裡面不能随便偉大的,所以,主持人的介紹讓我非常羞愧,館長一直是在期望每一次交流都有新的啟示,引發不同的思考,如果能影響一些人當然是另外的好事,本來自己做這個事,如果自己覺得偉大是對自己的一份鼓勵,沒想着能影響别人,真正受益的是自己,而且這個過程真的是在學習。
”散點語言分享法“——這是館長對自己的思維和語言的總結方式,館長不太會演講技巧的,而且這個場合從來都不想做成講座,可以是分享,交流,聊天,如果能促膝長談再好不過,所以希望很多想法可以随意地說出來,自我感覺到好,才是真的好,一方面,自己講了什麼話,如果思路清晰,是很興奮的。或者驚訝自己居然講了這樣的話是再好不過,所以思維會跳躍,沒有邏輯,還有影像思維,需要各自重新剪輯一下,我這還是雲裡霧裡的散點透視。美其名曰是這樣”散點語言分享法“,請習慣聚焦的人諒解,您辛苦。
語言不是僅僅用來讀,聽,講的,電影更是如此,交流更多的是語言之外的深意,這些電影隻想能讓在場的人有感受,這些是很直觀的,有些卻是無法想象的直觀,希望是“我見”與“我鑒”的碰撞,如果因為“不懂”而把門直接關閉了,雖然是最“安全”的方式,但是一直以來我們似乎就是用這個方式“停止了”很多維度的打開,而且本來有的感知也在這樣的“關閉”裡消磨掉了。就像前面那一碗“雞湯”,這是館長自身的原因,學習和生活經曆,讓思維在東方和西方的文化中探索,這也許是一代人的精神曆程,我們沒有根基,卻渴望根基,能有一處可以安定的精神家園。
我們在探索中,個體有快樂,這個快樂可以無限放大。希望這是一個個案的分享,同時也是一個群體的個案,維度無限放大,就會知道自身的位置。所以宇宙讓人向往。
對于每一次所謂的演講,分享,館長都會思考,哪裡說的不好,哪裡是可以改進,很遺憾,這次分享依然是平淡無奇,館長希望可以在設定的框架中有所突破,有閃光的地方,而這次沒有。
如果你有其他的想法,那是你的學識在左右你,問問你自己,那是你自己嗎?
現在的我坦然了很多,就作為一個單純的“人”如果能在交流中有所“收獲”或者隻是簡單的“感受”都很好,畢竟這些都是“新鮮的”。當然也會完全無法理解,甚至覺得就是“無用”的垃圾。這種被我認為是語言垃圾,現在社會多了很多新的垃圾,這些都是文明的産物:聲音垃圾,語言垃圾,影像垃圾,意念垃圾,還有一種最可怕的時間垃圾。這些垃圾都是永恒的。它們想像所有垃圾一樣在地球上是守恒的。而且永遠不能消失。
對不起,都沒能注視到您雙眼的人
對不起,那些無法感知到我們本來要傳達的感受的人,
對不起,因為時間問題,沒能見到一塊石頭落地的人,
對不起,本來我們不認識,相遇後,我們依然不認識的人,
對不起,我們還沒能好好交流就不得不離開忙碌的人。
館長向大家道歉,各種不足的理由,各種小問題。雖然是理由,也是下一次的動力,完美永遠是下一次。
有時雖然覺得面對不知道是誰的對談非常尴尬,甚至空洞,但是就像哭牆,樹洞,還有禱告的房間一樣。每一次分享是一次自我的認知和輸導的過程。
但是難免會有各種聲音,在接收到信息以後,我非常清楚我們自己所謂的文化輸出和話語權,雖然這裡完全夠不到,但是很多人會這樣看這個問題。
如果每一次感受的分享,有人聽出了任何“色彩”,非常遺憾,館長沒有任何宗教信仰,而且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旁觀者,徹頭徹尾的旁觀,有時候會思考各種話題,但是因為還做不到完全的“信”所以心中依然“懸崖猛虎,救命稻草” 。館長希望傳達的是一種思考,你作為零的狀态介于所有對立之間的思考。
所以我學着道歉
不會道歉,哪會道愛,更不懂得道别。
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