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默默無聞,因默默無聞而享有甯靜,因甯靜成為我自己。”——費爾南多・佩索阿

  影片《默默無聞》講述了一個單身父親絕症臨終前托付3歲兒子的故事。在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這位父親從憤怒面對到坦然接受死亡的過程,我們看到了這對父子從吵架扔東西到和好如初的過程,我們更看到了這位父親奔走于各色家庭、努力為兒子找一個溫暖的家而付出的艱辛。
  雖然從電影一開始,我們已經預感到這個父子分離的故事結局必然是無可改變的、悲慘的,但是我們依然從這個緩慢的、憂傷的故事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溫馨。它之所以治愈了我們,是因為導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幼小無助的“大眼萌”對父親全然的、沒有雜質的愛,也看到了一個和窮困生活做鬥争的“硬漢”父親同時有着“俯首甘為孺子牛”般的柔軟一面。
  随着情節的推進,我們看到父子二人分明都從這段相互給予的愛之中獲得了生活的動力,這就好像一段艱難的旅程中因為有了一道彩虹而變得溫馨生動起來。是的,雖然我們的人生路上有太多的不如意之處,雖然這一路可能充滿泥濘坎坷,但是為了那彩虹般的溫暖、為了至愛之人向我們投來的依賴的、信任的目光,我們一定會搖搖頭、然後笑着前進。
  在影片的最後,父親給兒子留下了許多信封。和兒子最喜歡的紅色蠟燭一樣,那些信封也都是紅色的,上面寫滿了父親對兒子的祝福。是的,父親當然不可能陪伴兒子共同見證這些閃光的時刻,但他希望自己在場,他希望兒子依然會在人生每一個重要的節點回望他的父親。就像影片中那個老婦人所說,她的母親相信“人是空氣,而非泥土”。
  我想,正因人是空氣,所以我們相信我們所愛的人死後不會隻是成為泥土、固守一方,而是會永遠環繞在我們身邊、陪伴着我們。是的,人是有形的,有形者易朽。而思念是無形的,無形者永恒。如果你想起了我,那麼萬物就無一不是我:面前的流雲是我,河裡的遊魚是我,絲雨中的泥土清香是我。
  影片中的兒子一直心心念念想養一隻小狗(puppy),但是每日工作疲累的父親當然不可能再給拮據的家庭再增添一項負擔。不過在影片最後,父親毅然賣掉了卡車、陪兒子去價格不菲的遊樂園玩耍。他還給兒子買了一條金魚,那金魚缸上分明貼着兒子稚嫩的筆迹“puppy”。
  或許我們都想向父輩索要更多,一支彩色的筆,一張迪士尼的票,一次全家旅行,一生不間斷的愛……但正如有時我們無法得到心中向往的puppy一樣,我們的父親也并不是全能的神:他們也會受到雇主的偏見、社會的不公,他們甚至不是這個社會中的優勝者,但是他們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用盡可能少的錢為我們買一條金魚。與小狗相比,金魚沒有那麼活潑,金魚隻能在圓形的、透明的缸中緩慢地遊動,這象征着我們的父親也隻能在這日複一日的勞作中緩慢地、平淡地生活。他們不太活潑、時常憂郁,但那條金魚始終是安全的、安詳的,這就是父輩給我們的一切:一個缺乏激情活力、卻安穩無憂的生活園地。而我們或許就是那條被圈養的金魚,遊走在這透明的、無間斷的水波之中,被溫柔以待,感受着這同樣無形的、不間斷的愛。

...
(更多文章移步公衆号:琦瑪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