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機器人之夢》以前,我以為它是一部追趕技術潮流的應景之作。畢竟今年的AI技術發展迅猛,不少專家、學者都在讨論人工智能是否會有意識的問題。

那麼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應該也是非常前沿和富有科技含量——機器人都能做夢了,說明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早就突破了有意識的範疇),不再是現在普遍流行的那種按照指令和程序運行的機械裝置。

并且電影的豆瓣評分高達9.0分,制作水準應該不低。再加上我不喜歡劇透,每次看電影以前都保持大腦空白,以便能更好地體驗各種意外驚喜(吓)的感覺。所以光是看到片名,我對這部電影的想象力和科幻元素就充滿期待。

隻是這部電影在院線的排片實在太少,我家附近的電影院要麼沒排,要麼排在晚上10點以後的場次。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周末下午有排片的影院,坐地鐵去都得好幾站路。

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這部電影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樣子。機器人方頭方腦,是小狗通過電視購物先買了一堆零件,然後照着說明書組裝而成的;小狗打電話用的還是座機,背景音樂也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曲;并且世貿雙子大廈時不時就會出現在畫面中,暗示故事至少發生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以前。

所以影片談不上什麼科技含量,講述的也不是和未來人工智能發展有關的故事。它既不屬于科幻片,也不屬于奇幻片,就是普普通通的劇情片。機器人在影片裡雖然是作為主角出現,但按照劇情編排隻能處于從屬地位,不過是承載小狗感情的智能工具罷了,換成變形金剛、外星人也不會有太大區别,就是片名需要改一下。

和《瘋狂動物城》一樣,影片裡也是各種各樣的動物生活在和人完全相同的鏡像世界,它們的思維習慣、興趣愛好、情緒感受都和人一樣。而且影片刻意淡化動物的性别,造型設計偏簡約和拟人化,雖然在視覺效果上不是很出彩,但卻有助于增加角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影片還在“借假修真”上下了不少功夫,借機器人躺在沙灘上做的白日夢,來間接、含蓄地表達它與小狗之間真摯細膩的情感——你既可以理解為愛情,也可以理解為友情或者親情。反正電影裡除了音樂和歌曲,一句台詞也沒有,随便你怎麼意會都行。

其實在看電影以前,我是怎麼也沒有想到這部以機器人為主要角色的電影會如此簡單純粹,連台詞都省得一幹二淨,僅靠表情和肢體語言就能讓劇情通俗易懂,還能引起觀衆共鳴——坐在我旁邊的美女一直在低聲啜泣,不停用紙巾擦眼淚。

影片在“借花獻佛”上更是不遺餘力,有些場景直接模仿了經典電影中的橋段。比如小狗和機器人并肩坐在大橋下面,是模仿《曼哈頓》中的鏡頭。又比如小狗和機器人在沙灘上玩耍時,機器人突然跳進海裡,小狗一臉懵逼的表情就是模仿《大白鲨》中的鏡頭。再比如萬聖節晚上,小狗在家裡淋浴是模仿《驚魂記》中的鏡頭。

最讓我意外的是小狗去唐人街買風筝,那家風筝店裡的背景音樂居然是《康定情歌》,還唱得挺有味道。不知道這個橋段是不是專為打開中國市場創作的,也許在其他國家上映時會作相應的調整,畢竟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文化會有過敏反應。

當然,影片中的“彩蛋”遠遠不止這些,小狗家裡的擺件、萬聖節造型、街頭塗鴉以及電視節目等等都是别有用心的安排。就我的觀影體驗而言,層出不窮的“彩蛋”為這部沒有台詞的電影着實增色不少 。

這真是美麗的誤會。我本來想追逐熱點,滿足一下好奇心,從這部“科幻”電影裡收獲靈感和創意,結果從頭到尾都沉浸在或喜悅、或傷感的情緒裡。影片不管是劇情編排、場景布置,還是背景音樂、造型設計,都在喚起我對過去的回憶——那些聽過的老歌,那些看過的老片,那些共同渡過快樂時光的老友……

相比宮奇峻那部名不符實、純屬自嗨的影片《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部電影才是踏踏實實走的群衆路線,提供了非常正面的情緒價值,難怪豆瓣評分那麼高。好電影總是不缺肯定和欣賞它的人。

影片雖然沒有滿足我的預期,但卻帶給我不少感動和溫暖。我時不時地會在腦海裡回憶小狗和機器人在一起遊戲、跳舞的場景。那首主題曲《September》已經聽了不知道有多少遍了。

在這個越來越卷、越來越功利的時代,我們需要保護好自己的心力,為好書、好電影留出更多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