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看這部是2009年,時隔16年重溫一遍,依然激動地不能自己。毫無疑問這是魯邦三世作品裡視覺效果最出色、現實意義最深刻的之一,絕對值得每隔一陣就拿出來複習。

抛開它對911事件的“神預言”,單是魯邦一行阻止邪教陰謀的這個冒險本身,就相當生動地探讨了一個主題:什麼是權威?

萊斯利,諾斯特拉達穆斯教派的首領。他每次出場都是在廣場集會,手裡拿着一本假的預言書,高談闊論危言聳聽,洗腦着底下一大群信衆對他頂禮膜拜。

劇場版上映時間是1995年4月,正是奧姆真理教在日本最猖獗鼎盛的時期,距他們制造地鐵毒氣事件甚至不到一個月,通過這個角色的塑造,制作組表達了對邪教的本質探讨。

這些邪教領袖的權威從何而來?普通人對神秘知識的渴望,在不确定的世界裡尋找确定性的需要。

萊斯利看起來确實有料,他預言飛機劫持,飛機确實被劫持,他預言大廈倒塌,人們紛紛逃離大廈,連總統候選人的妻子都一度皈依了他的信仰。

但他其實并沒有預言能力,手中的預言書也被五右衛門輕松看穿是假貨。他怎麼做到的?

答案很簡單:他自己指使雇傭兵制造了這些事件。

這就是權威的第一個秘密:權威的獲得,通常不是靠掌握真相,而是靠控制現實。

萊斯利不需要真的能預知未來,他隻需要制造未來。

電影更深的諷刺在另一個角色身上:道格拉斯。

這位老兄是富可敵國的巨商,建造了舉世第一高樓地球大廈,裡面豪華設施應有盡有,高科技裝備層出不窮,連魯邦這樣的高手想偷摸進去都多次吃癟。

同時他也是呼聲極高的總統候選人,是這個國家未來可能的最高領袖。按理說,這樣一位大人物應該是正義的代表,民衆的保護者。

但别說民衆了,當他自己的女兒被邪教綁架威脅時,他作何反應?

不但拒絕營救,拒絕退出總統選舉,還利用“女兒被綁架的父親”形象給他的競選拉票。

看出來了嗎?道格拉斯和萊斯利本質上是一樣的人,都擅長利用民衆的情感來鞏固權力。

隻不過他們一個用的是恐懼,另一個用的是同情。

他們都是冒牌的權威。

電影裡真正的權威在哪?在地球大廈頂層保險庫裡,那本真正的諾斯特拉達穆斯預言書。

人們相信,擁有它就意味着擁有真正的預言能力,擁有了終極的權威。

這本書是整個故事的麥高芬,每個人争奪的對象。

起初不二子為了它喬裝卧底,接着雇傭兵為了它背叛同夥,最後魯邦一夥和錢形大叔都被卷入這場争奪戰。

但電影的結局格外巧妙——當魯邦翻開這本價值連城、号稱書寫了世界命運的寶典時,發現它早已一錢不值了。

原來茱莉亞,道格拉斯的女兒,在這本神聖的預言書上畫滿了塗鴉。她被名利熏心的父母長年忽視,生活無聊,于是拿昂貴的預言書塗鴉取樂。

這個細節太精彩了,也揭示了一個黑色幽默的真相:在孩子眼裡,一本神聖的預言書和一本普通的畫冊沒啥區别,而權威所謂的神聖性,往往隻是成年人的幻覺罷了。

這樣的反諷,也代表着魯邦系列自誕生以來的一種核心價值觀:真正的智慧,從來不在獲得權威,而在于始終保持對權威的質疑。

在這次奪寶中,魯邦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獲得預言書的力量而行動的,他隻是為了救人,順便發一筆橫财就更好了。盡管他和同伴個個身手不凡,但他們從不假裝自己是什麼意見領袖,他們的動機都非常“凡人”。

而當最後發現預言書被毀,魯邦把書扔向了天空,五右衛門出劍把它削成了碎片,他們都輕松地笑了。

這個反應定義了他們的身份,這幫俠盜從不相信什麼終極權威,什麼神秘預言,他們信奉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朋友之間的義氣,對不公的反抗和對弱者的保護。

所以他們是真正的英雄,而追求權威的家夥都像小醜。

影片的高潮戲非常壯觀,高達千米、規模如一座小型城市的地球大廈,在幾百個炸彈的威力下富有層次地被摧毀,魯邦也貢獻了史上最激動人心的逃脫場面之一。

大廈的命運,象征意義非常明顯:所有建立在虛假權威之上的東西,所有試圖控制他人思想的人,無論披着什麼樣的外衣,最終都會像地球大廈一樣,轟然倒塌。

在壯觀的廢墟邊,茱莉亞和她的家人團聚了,魯邦和夥伴繼續新的冒險,惡人得到了懲治,民衆獲得了真相。

這些才是真正堅固的東西:愛,友情,正義,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