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在我的B站頻道,觀看《小行星城》的視頻版影評,這裡為文字版腳本」
别擔心,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沒有劇透。
主要分享一下看前功課,内容大多來自戛納首映後的主創采訪。
後半部分内容和已經看了的朋友,分享一下我個人的觀看感受。
Part 1 看前功課
首先,我是「放低期待」走進電影院的。
因為戛納首映後的媒體口碑實在不怎麼樣。
我鼓起勇氣點開的海外評價都說非常一般。
所以我就抱着再怎麼樣,也要到大銀幕去看一下的心理,買了首周四晚上的首場電影票。
多倫多市區就兩家電影院在放,第一天晚上還是滿場的,韋斯·安德森鐵粉不少。
坐在我旁邊的外國小哥,一個人來看電影,差點把自己笑抽了,越笑越誇張那種。
可能是我把期待放的太低,結果出乎意料的好看!
尤其是和很多人一起看,現場的感覺還是挺歡樂的。
所以,我想給大家的第一個建議就是,看前「放低期待」可能有驚喜!
其次,就是戛納映後的記者會裡,
有提到這部電影的故事将會是一個「三幕劇」+「戲中戲」的結構。
相信看過《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同學,肯定不會陌生。
不同的畫面比例,黑白和彩色畫面的切換,
用來分割不同的層次的叙事,已經是韋斯·安德森的慣用手法了。
所以我們看前隻要做好心理準備,
故事的叙事結構是三幕劇+戲中戲,
電影的「嵌套叙事」會不停的在:
故事的講述者、戲劇舞台的台前幕後,
以及正在上演的戲劇故事本身之間,來回切換。
雖然聽起來有點複雜,
但是實際觀感比《法蘭斯特派》要輕松一些,
信息量沒有那麼大,很多劇情我們都似曾相識,
相信大家看過就知道為什麼了!
最後,就是「盡情享受」眼前的畫面。
之所以,前面建議大家「放下期待」,
并且提前了解故事的架構和叙事模式,
就是想讓大家在觀看電影的時候,
可以放下心理包袱,
不用被看似複雜的戲中戲所困擾,
不用糾結劇情的邏輯和故事隐喻。
這部電影彙集了衆多明星卡司。
像斯嘉麗·約翰遜(這次終于不是給狗配音了)
瑪格特·羅比,湯姆·漢克斯和布萊恩·科蘭斯頓,
伊桑·霍克和烏瑪·瑟曼的女兒瑪雅·霍克
都算是韋斯·安德森電影裡的新面孔。
更有我們熟悉的韋斯·安德森禦用班底。
愛德華·諾頓 Edward Norton
蒂爾達·斯文頓 Tilda Swinton
詹森·舒瓦茲曼 Jason Schwartzman
威廉·達福 Willem Dafoe
艾德裡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等等,
以及更多的亞裔和有色裔陣容。
光是看這群大明星和老戲骨,
像念詩一樣朗誦韋斯·安德森極其押韻又華麗的台詞,就非常享受了。
由于節奏緊湊,人物衆多,
每個演員的能分到鏡頭和戲份不多,實在是看不夠。
以及電影隻有少量背景和奇怪的鳥有部分有電腦特效。
我們目之所及的電影場景和道具,
都是像舞台劇一樣,人工搭建的。
每一個背景闆,每一個道具,
都是精心設計和制作的,
韋斯·安德森就喜歡幹這個!
所以要說整部電影是眼睛極大的愉悅,
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層次分明的黑白,
高飽和度的糖果色,穩定的對稱構圖。
上個世紀50年代的美國西部小鎮,
可可愛愛的路邊咖啡館,
複古加油站和汽車旅館,
從火車,到自動販賣機,
每一個場景裡的小道具,
仔細看,可能都是彩蛋。
也許是怕大家看膩了糖果色的高飽和度,
中間穿插的黑白場景,
減輕了視覺疲勞的問題。
大家隻需要跟着人物,
去經曆那些意想不到的劇情,
體驗像過山車一樣的情緒起伏就好了,
不用太過糾結故事本身。
在我看來,這部《小行星城》就沒有一個邏輯主線,
也沒有一個吊人胃口的懸疑點或者麥格芬(MacGuffin)。
而是由一連串随機事件組成的。
觀看體驗比想象中輕松,還是挺有親近感的。
觀看過程中并不會覺得無聊,
電影院的觀衆們非常享受地
看完了 104 分鐘的日常瑣碎。
好了,看前功課部分就分享這麼多了,
希望大家将來有機會,
能盡情地去享受這部韋斯·安德森新片。
————————劇透線—————————
Part 2 看後感悟
相信看完的朋友們,也許會想,
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演員,熟悉的故事架構,
《小行星城》是不是沒有突破呀!
這也是戛納首映後,
很多外媒影評人的第一感受。
本來特别期待看到一個全新的故事和世界,
結果隻是借外星人回應了疫情隔離的故事。
似乎還講了點「人生大道理」,
什麼人生可能本來就沒有意義,
每個人都想刷存在感,
就算不明白,也要繼續把故事演下去,
沒有睡去就不會醒來,等等等等。
整體看下來,我确實也覺得,
韋斯·安德森就是把自己喜歡東西,
一股腦兒地都堆砌在一起了。
首先,就是典型的「天才少年+家庭悲劇」。
這次故事裡不僅男主角一家人的兒子,
是個内向害羞的科學怪才,
還聚集了五個這樣的奇葩。
他們一起玩背名字遊戲的時候,
有種五個 Sheldon 在一起的即視感。
學生們一起搞電台,搞反抗組織,
也是韋斯·安德森電影裡的常态了。
在《犬之島》和《法蘭斯特派》裡有出現過。
其次,就是家庭悲劇的内核。
母親三周前剛剛去世,
父親不知道該如何告訴孩子們。
一下子讓每個家庭成員都自帶悲情底色。
縱觀韋斯·安德森自己的成長背景,
喜歡文學和戲劇的怪咖,父母的離婚,
他一直在用電影去重複消解生活困境。
例如以父母分居為背景的《天才一族》,
父親葬禮後的三兄弟如何《穿越大吉嶺》等等。
時間仿佛在韋斯·安德森那裡是停滞的,
在他的心理永遠住着一個天才少年和一個悲傷的男人,
還有一個無奈的老者——通常是比爾·默瑞,不過這次是湯姆·漢克斯。
在他的内心世界裡永遠有一輛小火車,
滿載着他的人物和古怪想法,
穿梭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中。
他的記憶永遠停留在十幾歲的暑假,
美國軍隊就是童子軍的放大版,
間諜在各個場景裡負責搞笑。
《小行星城》西部的核爆實驗,
仿佛在為 7 月即将上映的《奧本海默》做預告。
在愛上電影之前,韋斯·安德森先愛上了戲劇。
就像《青春年少》裡那樣,
他把青春都花在學校戲劇社的排演上了。
在舞台上被演員們包圍是他最喜歡的事情。
他的電影鏡頭和人物表演,
也一直都很有「戲劇感」,
這也是他獨特的作者風格。
這部《小行星城》因為整個故事都是在戲劇舞台上發生的,
所以鏡頭的推拉搖移就更加誇張,也不是導演估計炫技,
而是受到戲劇舞台本身的限制,
拍攝的電影人隻能這樣去運鏡。
人物的趣味性,也來自「扮演」的感覺。
比如西部牛仔就真的像是從西部片裡走出來的,
斯嘉麗·約翰遜的角色是一位戲劇演員飾演的演員。
在戲裡戲外經曆着失敗的婚姻和家暴,
也是一個有着悲劇底色的人物。
不過整部電影,導演都沒有給我們悲傷的機會,
韋斯·安德森可能會讓我們難過一秒,
下一秒就會用诙諧幽默的台詞消解掉這個氣氛,
回歸到日常的瑣碎中去。
總而言之,這确實是一部,
韋斯·安德森得,不能再韋斯·安德森的「治愈系」電影。
最後,就是「回應疫情」。
這部電影确實韋斯·安德森是在疫情期間撰寫并拍攝完成的。
作為導演,對當下最好的回應,可能就是拍成電影記錄下來。
所以,韋斯·安德森讓電影裡的角色,也經曆了一場啼笑皆非的隔離。
經曆了認知的颠覆,反抗的鬥争,以及重新回歸日常的循環。
這期間,戲裡戲外充滿悲歡離合,有人去世,有人陷入熱戀。
好事壞事一起發生,最終一場瘋狂之後,一切都回歸日常。
塵歸塵,土歸土,男主角一家人也終于埋葬了母親的骨灰。
把悲劇化為喜劇,再轉化為日常。
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其實從來不講什麼人生大道理。
例如尋找自由的《犬之島》和回歸本性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這次的《小行星城》衆人合唱「如果不曾睡去,你就不會醒來的時候」
我還是挺震驚的,因為通常韋斯·安德森的電影不會這樣處理台詞。
他一般是這樣講道理的——
男演員從台前走到幕後,對導演抱怨還是不明白這部戲,
導演給了他一個嘴巴說,沒關系不明白接着演下去就好。
所以,總結下來,
這部《小行星城》玩了外星人梗,
回應了每個人經曆的「隔離期」,
以及我們逐漸回歸瑣碎的日常。
沒有講什麼大道理和曆史隐喻,
隻是讓我們做好随時被颠覆認知的準備,
畢竟外星人、AI技術變革和下一個奇異點。
哪一個先來我還真不知道。
每個人都背負着悲傷和無奈,
雖然不明白眼前發生的事情,
但重要的是演好自己的角色,繼續走完餘下的人生。
盡情欣賞路邊的風景,抱緊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就夠了。
這就是我看完《小行星城》24小時後感受,
也許韋斯·安德森就是單純地想治愈我們吧!
歡迎分享你的觀看感受!
好電影和書一樣,值得被反複觀看。
我是小玄兒,我們下期再見!
2023年6月25日小玄兒記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在 Bilibili 和 Youtube 關注「小玄兒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更新,北美新片測評&電影藍光/DVD套裝收藏
《悲情三角》雙金棕榈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的「男人困境三部曲」
《極度空間》|看清「消費社會」的底層邏輯,雙12你剁手了嗎?
感謝小夥伴們的支持!你們的每一個關注對我來說都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