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剛剛看完諾蘭的新片《奧本海默》

讓我們一起來展開聊聊電影中的故事細節。

「點擊觀看本文《奧本海默》看後補完的視頻版」

(部分内容,涉及電影劇情)

你好,感謝你點開我的視頻。

如果你也剛剛看完諾蘭的新片《奧本海默》

讓我們一起來展開聊聊電影中的故事細節。

請允許我從一個小故事開始。

從前有位不知名的發明家,

毛遂自薦為一位皇帝服務。

他說自己可以建造一支船隊,

不靠風力就可以直驅敵人的腹地。

讓士兵們可以在任何天氣下出航。

皇帝覺得這簡直是無稽之談,

就把這位發明家給打發走了!

結果他的軍隊在1815年

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中被英軍擊敗。

相信你可能已經猜到了,

這位皇帝就是著名的拿破侖。

而這位發明家則是羅伯特·富爾頓 Robert Fulton,

後來他制造了第一艘蒸汽船。

1939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聽完這個故事後,

把一封來自愛因斯坦的信

交給了埃德溫·沃森将軍,

并說了一句簡短的“照辦”。

在諾蘭的新片《奧本海默》中,

也提到了是愛因斯坦寫信給羅斯福總統,才促成了曼哈頓計劃,

但是電影并沒有交代具體内容,以及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寫這封信。

起初美國政府對于研究這顆「超級炸彈」并不積極,

當時的官員和軍人都對原子能、核武器完全沒有概念。

反倒是一向埋頭理論物理的愛因斯坦,

在看到西拉德和費米的研究手稿後,十分震驚。

于是才同意寫信給羅斯福總統,

提到「鈾元素」在未來将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新能源,

并且有可能制造出一種威力極大的新型炸彈……

除了美國應該加速研究外,還應密切注意德國的舉動。

這才終于推動了曼哈頓計劃,這個耗資25億美元的超級炸彈項目。

相信看完《奧本海默》的同學肯定深有體會,

電影的前 1/3 節奏非常快,并且人物衆多,

出現了很多有名的物理學家。

雖然他們僅僅是作為配角

出現在奧本海默的故事中,

但是他們都是當時世界頂尖的物理學家,

大部分都在之前或者之後獲得了諾貝爾獎。

Part 1 電影裡的科學家們

首先是,愛因斯坦相信這裡就不用多說了。

1921年他憑借「光電效應」的原理獲得了諾貝爾獎。

其次,就是電影開篇就出現的

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

他絕對是那個時代閃耀的物理學界明星!

作為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

1933年年僅32歲的他,

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奧本海默》中也提到了,

二戰期間德國猶太裔的科學家們都被解雇了,

隻剩下海森堡還在繼續原子能的研究,

不過據猜測方向是核反應堆,并不是超級炸彈。

這對于奧本海默的曼哈頓計劃來說絕對的好消息。

1943年,就在奧本海默使盡渾身解數,

說服更多科學家加入洛斯阿拉莫斯時,

他的搭檔格羅夫斯将軍也沒閑着。

1943年2月16日深夜,

一支六人的突擊隊空降挪威,

成功破壞了納粹掌管下的“重水”工廠。

爆炸威力之強大,導緻所有機器全部毀損,

即使修複完成,投入生産也得一年之後了。

而這支突擊隊的直接領導人就是格羅夫斯将軍。

這樣一來,即便德國人真的在研究原子彈,

也很難趕上曼哈頓計劃的進度。

接下來必須說說這個一直在電影裡,

和奧本海默吵架的大個子——愛德華·泰勒。

由好萊塢「著名的」導演、編劇兼演員

本·薩弗迪 Ben Safdie 飾演。

他最出風頭的電影,

應該是和羅伯特·帕丁森一起出演的《好時光》。

估計認識他的觀衆很難不「跳戲」。

他飾演的愛德華·泰勒戲份還特别多,

作為後來的氫彈之父,

相比核裂變的原子彈,

泰勒對核聚變的「氫彈」更感興趣。

但是想要研究這個更大的超級炸彈,

他必須先有一個初級的原子彈才行。

奧本海默也知道「氫彈」的潛在威力,

所以他希望泰勒留下幫助原子彈的測算,

但是一切的研究工作必須以原子彈優先。

而真正導緻兩個人之間裂痕加劇的,

是三一實驗成功後,

奧本海默反對美國率先研發氫彈。

這很容易讓人誤會為,

奧本海默想獨占原子彈的功勞,

不希望泰勒用更厲害的「氫彈」超越他。

實際上,奧本海默和衆多科學家一樣,

他們所擔心的并不隻是氫彈的問題。

而是核武器還沒有得到一個國際上的控制,

如果美國再率先研究氫彈,

那麼和蘇聯之間的軍備競賽将不可避免。

事實上,這也是後來發生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阻止氫彈的研究,

除了得罪了後來的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

還讓奧本海默得罪了另一個勢力,那就是美國空軍。

因為氫彈巨大的體積,空軍勢必需要更多預算來擴張。

甚至有機會成為美國三軍中,最強大的一支。

而奧本海默的反對,成為了空軍的絆腳石。

這才讓一直讨厭奧本海默的斯特勞斯有了機會。

從此,也可以窺見一斑,

奧本海默在三一實驗成功後,

所陷入的政治泥潭。

當時支持奧本海默的,

還有意大利裔科學家

恩裡科·費米 Enrico Fermi,

就是我們熟悉的「費米悖論」的那個費米。

事實上,這個悖論的起源就是1950年,

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的費米和愛德華·泰勒,

以及幾位同事在一次去吃午飯路上的交談。

早在1938年費米就憑借發現了

超鈾元素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9年1月費米和他的團隊,

在芝加哥大學體育場的下方,

成功制造了「芝加哥1号堆」,

進行了美國首次核裂變實驗。

為奧本海默的曼哈頓計劃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在電影中,

諾蘭也幫我們複原了這個反應堆的樣子。

由于奧本海默是出了名的拿抽煙當飯吃,

電影中有個人特意給了他一個橘子。

他就是奧本海默 15 年的摯友,

伊西多爾·拉比 Isidor Rabi 。

因為不想把自己的物理學知識花費在制造武器上,

他拒絕了奧本海默的極力邀請,一直從事雷達方面的研究。

後來奧本海默在試爆前夕遇到各種問題,幾近崩潰。

好在當時拉比造訪三一實驗場,和他交談後,

才讓奧本海默恢複了信心。

1944年,拉比憑借發現了核磁共振 NMR,

以及核磁共振成像 MRI,

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也是奧本海默少數可以交心的朋友。

最後,來再說說電影中非常搶鏡的,

奧本海默在伯克利的同事

歐内斯特·勞倫斯 Ernest Lawrence。

這個帶着金絲邊眼鏡的大高個兒,

1930年就在伯克利發明了回旋加速器,

1939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作為伯克利的實驗物理學教授,

他是奧本海默這位理論物理學家的最佳搭檔。

曼哈頓計劃期間,

勞倫斯又發明了電磁型同位素分離器。

是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重要一員。

而和奧本海默不同的是

他在政治上非常保守。

在大學任教期間,

他就一再警告奧本海默,

不要參與左翼活動。

當時的奧本海默,并沒有想那麼多。

Part 2 奧本海默的悲劇故事補完

首先把奧本海默從學術界的象牙塔裡拉出來的,

是1934年春天的一份傳單,

号召大家向逃出德國的物理學家提供資金支援,

奧本海默立即捐出了自己半年多的工資。

到了6月,他再也無法忽視,

經濟危機給美國人帶來的沖擊,

他的很多學生都收到了影響。

1936年夏天,

在認識了Jean Tatlock 簡·塔特洛克後,

奧本海默更是積極參與了衆多左翼相關的政治活動。

尤其是在希特勒的納粹黨介入西班牙内戰後,

奧本海默開始通過共産黨團體捐款給反抗組織。

這個夏天,他還讀完了三卷《資本論》。

就連後來讓奧本海默和間諜事件扯不清關系的

哈康·舍瓦利耶教授 Haakon Chevalier 都慚愧地說,

作為一位老練的馬克思主義者,自己都沒有讀完過《資本論》

其實在上個世紀30年代,

加入共産黨對美國的年輕人來說是很常見的。

在當時如果你想促進改革,

支持工人提高工資,對抗法西斯。

那麼參與這些活動的渠道,就是加入左翼團體。

奧本海默雖然堅決否認自己加入了共産黨,

但是對于參與左翼活動,他是公開承認的。

每年他都會向各種左翼團體捐款1000美元左右。

在結婚前,他一年有1.5萬美元的收入,

其中隻有5000美金是大學任教的工資。

其他都是私人收入,這裡面也少不了父親對他的資助。

不過,1938年兩位從蘇聯回來的科學家,

改變了奧本海默對蘇聯和共産黨的印象。

1939年8月,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更是令奧本海默和朋友們大為震驚。

直到1939年底,奧本海默與簡·塔爾洛克分手後,遇見了後來的妻子基蒂·普甯 Katherine Puening,夫妻兩人逐漸和左翼人事疏遠。

電影中也重現了兩人的相愛過程,

以及他們在照顧孩子方面的問題。

事實上,基蒂在難産後,生下了大兒子 Peter,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基蒂很有可能患有産後憂郁症。

她作為一位生物學家,一直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健康小組中,協助進行血液測試,評估輻射的對人體的危害性。

由于兩人都幫忙于工作,

經常把兒子交給舍瓦利耶夫婦照看。

作為母親,基蒂一直和大兒子相處不來,

據說 Peter 長大後,也經常和母親吵架,而奧本海默總是向着妻子。

結果大兒子在種種壓力下,

沒能通過普林斯頓的入學考試,

這讓奧本海默非常生氣,

Peter 隻能跑到經營農場的叔叔弗蘭克家過了一個暑假。

由于奧本海默的弟弟弗蘭克是公開的黨員,

很早就被大學開除,回到農場做起了農民。

而大兒子 Peter 也在奧本海默去世後

繼承了他在新墨西哥州的農場。

奧本海默的二女兒凱瑟琳,

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基地出生,

當時的奧本海默正忙得焦頭爛額,

他甚至向朋友提議幫忙收養她。

1967年,父親的去世讓凱瑟琳大受打擊,

1969年,由于 FBI 拒絕給她相關的安全權限,

她丢掉了在聯合國的翻譯工作,

搬到了美屬維京群島,1977 年她自殺身亡。

Part 3 奧本海默的一刷感受

好,讓我們先緩一緩。

相信看完電影的同學,

也能感受到奧本海默悲劇的後半生。

在内承受着巨大的内疚和自責,

在外飽受非議和安全審查困擾。

這次的《奧本海默》和諾蘭以往的電影,

比如《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信條》

那種跟随主角的沉浸式體驗,完全不同。

這次的故事,不在于燒腦的科學理論,或者懸疑的叙事結構;

而是諾蘭在采訪中說的,他希望帶領我們進入奧本海默的世界!

這也是一部「傳記片」的本質。

讓我們不僅僅是了解一個人,

而是體驗一個人的内心世界。

不然我們讀維基百科和真人傳記就好了,

諾蘭耗費一億美金,打造這場視聽盛宴,

讓我們走進電影院去觀看,去體驗的,

是貫穿于奧本海默一生的「Chain Reaction——連鎖反應」

從電影的第一個鏡頭,

到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見面,

一直到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

連鎖反應即是原子彈理論的核心,

也是奧本海默人生經曆的寫照。

他的一生有很多标簽。

首先是一位好老師。

他不但将量子力學理論從歐洲帶回美國,

還先後培養了12名學生獲得了博士學位,

後來都成為了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

其次是一位愛國者。

50 年代他身處于政治漩渦中時,

有好友曾提醒他,在美國之外,

有上百個研究中心歡迎他。

奧本海默卻含着眼淚說,“見鬼,我深愛着這個國家。”

另外,他還是一個被忽略的天體物理學家。

在電影中,我們也看到了奧本海默和朋友

大談特談自己的天體物理學理論。

事實上,奧本海默在上個世紀30年代,

就和他的學生們合寫了好幾篇論文,

用精确的數學方式表達了「黑洞」的蛻變過程。

隻不過當時還沒有「黑洞」這個概念,

由于這個理論過于超前和抽象,導緻沒能受到關注。

後來直到 70 年代早期,

觀測技術趕上理論發展後,

天文學家們才發現了黑洞。

1938年奧本海默就和他學生羅伯特·塞培爾合寫了題為

《論恒星中子核的穩定性》的論文,

但是天文學家直到1967年才觀察到中子星這種天文想象。

之後,奧本海默又和另一位學生喬治·沃爾科夫

合作發表了一篇題為《關于大規模中子核》的論文。

他們推測,在達到中子星的質量過程中存在着上限,

這個上限現在被稱為“奧本海默—沃爾科夫極限”,

超出這個上限中子星就變得不穩定了。

9個月後,也就是1939年9月1日,

奧本海默和他的學生哈特蘭·斯奈德合作發表了

題為《論持續的引力收縮》的論文。

奧本海默還有着超強的個人魅力。

他反應快速,思維敏捷,善于解決問題。

能夠協調數以千計的科學家一起工作。

這也是格羅夫斯将軍,在第一次見面後就力排衆議,

要求曼哈頓計劃的領導人,必須是奧本海默的原因。

對奧本海默來說,把超級炸彈掌握在自己手裡,肯定比放在納粹手裡強。

而他也是真心希望,這個超級炸彈可以盡早結束戰争。

隻是沒有想到,未來會帶來那麼多連鎖反應,而自己将是那麼的無力。

直到1963年約翰·肯尼迪決定向奧本海默頒發恩裡科·費米獎,為他平反。

而在前一年獲獎的,正是曾經與他針鋒相對的愛德華·泰勒,

他也希望通過推薦奧本海默獲獎,彌補兩人之間的關系。

所以電影中,也多次鋪墊了這個握手的動作。

電影中還特意交代了在肯尼迪還是參議員的時候,

如何投下了重要的一票,結束了劉易斯·斯特勞斯的政治生涯。

而肯尼迪的決定,

很大程度上是科學界奧本海默的支持者們遊說的結果。

而這部電影中,最令我感動的,

正是奧本海默和愛因斯坦,作為朋友和科學家之間的默契,

以及衆多科學家之間,人性的關懷與團結一緻的道德底線。

諾蘭做到了讓我們去感受,

奧本海默是如何冒着毀滅世界的風險,去拯救世界的。

他的惶恐,不安和自責,延續到今天,

人類是否依然走在自我毀滅的道路上,

這個問題将交由我們和下一代去解答。

感謝你看到這裡,

好電影和書一樣,

值得被反複觀看。

2023年7月24日小玄兒記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在 Bilibili 和 Youtube 關注「小玄兒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更新,北美新片測評&電影藍光/DVD套裝收藏

諾蘭新片《奧本海默》創下的三個紀錄+《奧本海默真人傳記》閱讀筆記分享

《四月三周兩天》導演蒙吉新片R.M.N 深度解析

聆聽《曬後假日》的聲音細節|導演最喜歡的香特爾·阿克曼

《悲情三角》雙金棕榈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的「男人困境三部曲

《極度空間》|看清「消費社會」的底層邏輯,雙12你剁手了嗎

感謝小夥伴們的支持!你們的每一個關注對我來說都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