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九歲人生》本不該屬于我喜歡的那一趴,但它在類型雜糅上的成功、情感表達上的真誠以及蘊藏其中的淡淡憂傷和眺望,讓我對它不得不愛,這份喜歡甚至超越大部分韓劇、韓國愛情電影。

乍看《九歲人生》會覺得故事設定很狗 血,一個九歲的男孩不僅被置于貧困的家庭中,還被丢入兩組三角關系之中,讓他尚無法自顧生活的苦,就已經堕入情感的網,最終生活沒有改變,情感也沒有現實的上揚。影片以張雨琳的到來開場,又以她的離開結束,頗具偶像劇風格的設定和台詞,與這個頗似鄉村的地點,形成一種極不和諧的反差,甚至就像一個夢,我不認為一個能把故事叙述到如此程度、将人物刻畫細膩有加的導演會犯下這樣的失誤,所以他對于禹民和雨琳的情感設定之中,一定包含着某種最現實的基底,我認為這個基底就是童年的不确定、不可控 制以及深深的無力感,既然如此無力為什麼不裹上一層糖霜呢,對于禹民來說雨琳就是九歲這年最甜的糖霜,甚至可能是一生的。

雨琳出場的一瞬,就與這個地方顯得格格不入,就像是一個驕傲的公主來到滿是野孩子的農村,所以貫穿影片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她為何而來,導演直到影片結尾才給出答案,也正是這個答案成為全片最大的淚點,失去父親的雨琳,總是說父親在美國工作,并從美國寄回來許多禮物,其實不過是想以反複确認的方式提醒自己父親沒有死,這本就是童年最大的不幸也是最大的無力,雨琳的遭遇與禹民生活的貧困有着相似的維度,它們同樣現實,同樣無力,也給了禹民與雨琳一段情感的依憑,雖然雨琳最終還是無力的離開了,但禹民的情感世界被打開,也許這個九歲的孩子會開始謀劃自己的人生,将與雨琳的再次相遇設置為人生的某個高點,其實何止禹民,金福等人在雨琳來到的這段時光中,又何嘗不是在暴風中洗禮了一番呢。

童年是美好的,但也是最無力的,因為在你還為成為你之前,你隻是個孩子,但長大了又能怎樣呢,還有更大的無力感等着你,所以《九歲人生》這個名字起的真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