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離家出走,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對原生家庭不滿的孩子。他們甯願在外面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也不願意回到父母身邊。還有就是某些存在認知障礙的人,自顧自地走出家門,在大街上瞎轉悠,有的能被家人找回來,有的從此下落不明。

反正無論什麼原因,我都不會聯想到自駕旅遊上去。畢竟離家出走不是件輕松愉快的事,如果不是腦子有病的話,在很多情況下和出逃沒多大區别,絕非“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那麼簡單。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出走的決心》,讓我看到了出走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重新做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定義裡——“你就是你,不一樣的煙火”。

像影片中的李紅,離家出走前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婦女。結婚前,她為大家庭犧牲了自己的前途,被迫放棄考大學的機會,到工廠上班,以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結婚後,她又為小家庭犧牲自己的自由,忙裡忙外大半輩子。即便下了崗,找不到正式工作,她也沒閑着,繼續打零工、做家務,在照顧老伴的同時,還得幫女兒帶孩子,完全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考慮自己的需求和愛好。

她在家庭中的地位既像空氣一樣透明(長期被人忽視和忽略),又像空氣一樣重要(誰都離不了)。老伴退休以後,不是打球,就是釣魚,逍遙自在的同時,還不忘對她指手畫腳;而她卻像被一直抽打的陀螺,根本停不下來。就連難得參加一次同學聚會,她都要征求全家人的意見,真是把自己“低到塵埃裡”了。

不過并沒有開出花來,老伴絲毫不體諒她,還經常指責她懶,不明事理。相比之下,女兒倒是理解母親的處境,知道她操持家務非常辛苦,也支持她去駕校學習,甚至主動湊錢給她買車,但在生活上又十分依賴她,希望她不要離開,像往常一樣幫自己帶孩子。

由于長期和家人處于不對等的狀态,她積壓在心裡的怨氣和憤怒已經到達可以承受的極限——“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最終,不想滅亡的她選擇了爆發,勇敢地做回自己,開啟了新的人生旅程。

說句老實話,在我父母一輩的親戚中,就有不少和李紅一樣被家庭綁架的人。她們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生活範圍非常窄,思維也很狹隘,早已習慣了逆來順受、忍氣吞聲。

對她們而言,老公和孩子就是生活的全部,像李紅一樣離家出走是不可思議、離經叛道的行為。她們就像一群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哪怕大門完全敞開,也不會輕易邁過自家門檻,去接觸更廣闊的世界。

正因為像李紅那樣主動走出人生困境的家庭婦女并不常見,她的行為才會引發那麼多争議和關注。從豆瓣評分高達8.9分、上映一個月票房收入超過一個億可以看出,觀衆對影片的認可度相當高,遠超同期上映的商業大片。

特别對有類似遭遇的女性觀衆而言,影片就像傳達她們心聲的“擴音器”和“發聲筒”,在激起強烈共鳴的同時,也讓她們看到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也有男性觀衆認為影片不切實際,制造了性别對立,弱化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醜化了他們的形象。其實隻要認真看過和蘇敏(李紅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有關的訪談記錄,就知道影片在展現男性惡的方面已經相當克制和包容,連家暴情節都省了。

我就親眼見過和瘋人院差不多的家庭,父親是家裡的頂梁柱,既強勢又蠻不講理,母親則是全職的家庭主婦,沒有什麼話語權。他們的大女兒很早就上班掙錢,工資交給父親保管,不管買什麼都要征求他的同意,完全沒有經濟上的自主權。這位奇葩父親還不準女兒找男朋友,逼得女兒直接從樓上跳了下去。

像這種把老婆、孩子看作附屬品,認為她們應該圍着自己轉的男人,正是武志紅老師所說的巨嬰。他們在家外面很慫,誰都不敢招惹,但在家裡面卻非常蠻橫,把老婆當傭人,把孩子當出氣筒。對付他們的最好辦法,就得像片中的李紅一樣,離得越遠越好,讓他們從巨嬰變成棄嬰。

難怪笑來老師會強調在選擇人生伴侶時,要把講道理作為首先考慮的标準。隻有在對方講道理的前提下,才能與TA進行有效溝通,才談得上建立和諧長久的關系。影片中李紅的丈夫孫大勇,就不是一個講道理的人。他對待老婆的态度簡單粗暴,完全沒有同理心。李紅在他面前稍微埋怨幾句,他就聽不進去,認為對方矯情,想偷懶。

如果跳出影片的女性視角,從更大的範圍來看,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無論在家還是在上班,都難免會面臨道德綁架的問題——退讓妥協肯定不行,會讓對方像孫大勇一樣得寸進尺。隻有放棄好人思維,果斷拒絕無理要求,才能不被環境所困,從而避免受到各種隐性傷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是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現實生活隻會比精心編排的劇情更加荒誕離譜,更加挑戰普通人的想象力。在我看來,現在的國産電影能夠抛棄很多商業化元素,盡量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已經非常難得。影視行業想要不被AI颠覆,就得堅持走群衆路線,讓作品更有人情味兒。